第七百八十七章 行事风格 (第2/2页)
来,如今有了诸葛亮,也能改良不少工艺吧? 诸葛亮出声道:“还是要拿下青州。” “只有打下青州,主公地盘才能连成一片,才会有稳定的后方。” “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了。” 袁熙信中叹息,现在包括诸葛亮在内,几乎所有的谋士都认为,下一步要打的是袁谭。 因为袁谭太不可靠了。 相对于已经成为死敌的诸侯,有时候首鼠两端的势力更为麻烦,因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背刺你。 袁谭便是这样,虽然他表面上没有和袁熙开战,实际上私下里的小动作已经是远远超乎这边的底线,如今其又背叛袁氏,投靠曹cao,袁熙已经有了出兵的借口。 袁熙沉默了一会,说道:“听说他在琅琊做得很过分。” 诸葛亮沉声道:“亮并无私心。” 袁熙回道:“我当然知道,所以才这么说。” “袁谭现在野心已经膨胀,我倒不害怕和他开战,但是若是攻入他的地盘,只怕当地百姓会遭荼毒,包括琅琊郡在内。” “军师可有准备?” 这次轮到诸葛亮迟疑了,但他稍一思忖,便出声道:“只要争夺天下,伤亡便在所难免。” “亮不能代表他们说什么,但若不尽快终结,只要让他们下场更加凄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袁熙听了,舒了一口气,“军师能这么想,自是最好。” “我打算一旦准备完毕,便从淮水东海幽州三路攻打青州,和他做个了断。” “越早开战,就越能逼他回头,不然等到了彻底决裂那一天,双方便是不死不休了。”
“接下来的事情,便有赖军师了。” 诸葛亮领命,随后对袁熙拜道:“巢湖一战,亮用兵无能,连累很多兵士身死,还让太史将军受了重伤,实在是惭愧。” 袁熙安慰道:“军师何必如此说?” “第一次上战场,能做到军师这样,已经是远超我的预料了,换我自己,未必能比军师做得好。” 诸葛亮摇头道:“不,我事后复盘,发现自己所作所为太过冒险,将敌人退兵的赌注压在太史将军身上,和赌博无异,也没有给自己留备选的后路,今后我会痛定思痛,绝不让这类事情再次发生。” 袁熙心道其实自己已经多少有预料了,因为后世读史的时候,他就发现,诸葛亮用兵的风格,前期和后期很不一样。 尤其是其六出祁山的第一战,里面就充满了孤注一掷的冒险意味,和最后一次五丈原时,司马懿评价的诸葛亮平生用兵谨慎的风格大不相同。 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次,很多后世的史书,都将其中关键归结于马谡失街亭和诸葛亮的识人不明,但其实这种评价,并没有还原当时诸葛亮战略意图的真相,对于无论是诸葛亮和马谡,都是不公平的。 相比于陇西方向蔡氏攻打魏国的主力,马谡去街亭,并不是去进攻的,而是去防守的,要说失误确实有,便是诸葛亮将时间算的刚刚好,没有留给马谡充足的反应时间。 因为马谡赶去街亭,走得是山路,按距离来算,大概有八百里左右,走了不到一个月。 这等于一天走三四十里的山路,对兵士来说极其难以做到,而且这一路上,是没有补给的! 这等于兵士自带武器盔甲,以及至少五六十天的后勤粮草,这些几乎都要靠兵士的两条腿背负,这其中多少重量,算算便令人瞠目结舌。 而最后马谡能够按时赶到,已经比当世绝大部分将领要强得多,虽然有人会说,赶去阻击的张郃,差不多的时间走了一千四百里,不更加厉害? 然而事实上,张郃走的是平原大路,肯定有骡马相助,这难度可比步行山路低多了。 这产生了一个被后世诟病至今的问题,马谡是因为山上扎营,是真的因为不知兵吗? 而这便涉及到了一个几乎没有人提过的军事常识。 蜀国出兵的时间是春天,此时天气虽然转暖,但温度应该并不高,兵士可能也是刚刚换下冬衣不久。 但马谡这条行军路线,兵士带的东西极多极重,必然不可能穿戴厚重的衣物,长久行军导致出汗,兵士极大可能选择单薄透气的衣物。 问题来了,兵士穿春衣的话,能不能在山谷中扎营? 答案是可以,但后果很难预料。 因为山谷的凹型结构,导致山间多风,谓之下堂风,春秋之交在深夜之中,山谷中的气温,会比山上低十几度。 人对气温变化是很敏感的,别说十几度,就是几度都可以导致人体不适,更别说长途奔袭,身体状况不如平时的兵士了。 要让兵士在温度如此低的山间露营,第二天的后果一想便知,别说作战了,就是能不能站起来都是个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