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八章 什么是盛世  (第1/2页)
    大明国士第四百九十八章什么是盛世听见朱瞻基的疑惑,陈堪微微一笑道:“大明现在确实是盛世。”    闻言,朱家兄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陈堪继续说道:“我大明兵锋锐利,所向披靡,大军所过之处,四夷莫不宾服,此乃武功之极盛也。”    朱瞻基与朱瞻壑对视一眼,眼底满是疑惑之色。    “陛下诏令天下儒生修撰永乐大典,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堪称古往今来第一奇书,此为文治之极盛也。”    陈堪慢条斯理的开口,将大明之盛罗列至二人面前。    而后便饶有兴趣的看着朱瞻基和朱瞻壑的脸色变化。    二人呆滞片刻,朱瞻壑若有所思,朱瞻基则是一脸的明悟。    能被朱棣当作隔代继承人培养,朱瞻基的政治智慧自然不是盖的。    他很轻易的便能听出陈堪的话外之意。    大明现在是盛世,文治武功远胜前朝的盛世。    但盛世和盛世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是谁的盛世。    大明的兵锋锐利,文治兴耀,那是帝王与满朝文武,乃至于史书之上的盛世。    但这不是百姓的盛世。    百姓的盛世是什么?    是汉太宗文皇帝在位时期,劝课农桑,取消农税。    是贞观开元年间,一十二道百姓,户户余粮三载。    是仁宗盛治之时,天下太平无事,百姓各归其业。    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吃饱肚子!    只要能吃饱肚子,对于百姓来说,那就是真正的盛世。    吃饱肚子,这四个字,对于后世来说,似乎只是最基础的要求。    但放在大明,这便是评判盛世的最高标准。    百姓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吃饱肚子?    首先便是社会要平稳,不打仗,没有兵乱,农户可以安稳种地。    其次便是官吏与统治者的良心,百姓们可以缴税,但统治者们不能横征暴敛。    很简单的要求,但纵观整个华夏史,能达成这个成就的朝代,寥寥无几。    至少大明现在距离这个要求,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师徒三人沉默片刻,朱瞻基忽然抬起头,问道:“老师,弟子有一个疑问,我大明地大物博,百姓们更是勤劳善良,为什么粮食却总是不够吃呢?”    听见朱瞻基的疑问,陈堪不由得哑然失笑。    随即摇摇头道:“老实说,这个问题,为师也很好奇。”    朱瞻基一愣,诧异道:“连您也不知道吗?”    “为师又不是万事通,哪能什么事情都知道?”    陈堪没好气的回了一句,随即罢手道:“这个问题,你自己将来留着慢慢研究去吧,若是能找出来答案,记得告诉我一声。”    说完,陈堪便背着手慢悠悠的朝马车走去。    为了教育弟子,昨夜和今天早上陈堪都只吃了和他们一样的食物。    现在他饿了。    当然,既然是要教育别人,那以身作则这样的小事情陈堪还是知道的。    所以,他回马车里也不是要偷吃,只是想去睡个午觉而已。    陈堪走了,朱瞻基与朱瞻壑对视一眼,神情忽然变得萧索起来。    车队继续开始赶路,一直走到景德镇,朱家兄弟和陈堪的饭食都和寻常百姓没什么区别。    大朱小朱也从最开始排斥,到后面的接受,再到反思。    总归陈堪将他们带出京师的目的已经基本上是达到了,于是到了景德镇之后,陈堪大手一挥,恢复了给两人的粮食配额。    景德镇,大明瓷都,整个大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瓷器都出自这里。    自从永乐年间开放了海贸,大明便一改前朝太祖爷重农抑商的做法,开始重新审视商业行为给大明带来的得失。    其中改变最明显的自然是朝廷,现在沿海的各大港口城市基本上都设立了市泊司,新的商业税法也逐步开始实施。    其次便是这些货物原产地的改变也很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靠手艺吃饭,货物产出的效率和质量也越来越高。    据陈堪所知,许多地方的手工业已经逐渐发展出了流水线似的工作模式。    车队进了景德镇,靖海侯府作为大明的商业巨头之一,在景德镇自然也是有产业和府邸的,常宁和云娘带着下人先去宅邸安置。    陈堪便带着大朱小朱直奔御器厂而去。    洪武二年,太祖爷在景德镇珠山以南建立了官办手工制瓷业大工厂——御器厂,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皇家御用的大型瓷器制作场地。    御器厂烧出来的瓷器,一般只有两个作用,一类是进贡到皇宫作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