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章西河镇  (第1/2页)
    秋去冬来春又回,七年过去了。    1622年的中土大地,迎来天启二年。    三月三,春风抚柳麦苗青。    青州府城东门五里外,七个壮实如牛犊般的十二三岁孩子,    端坐在高大的青鬃马背上,正眼巴巴瞅着城门。    七个小子穿着同样的青衣短打服,头戴圆边棉麻风沙帽。    帽子正面绣着银线‘铁卫’二字,薄棉厚粗布马夹前有四个布兜,后背绣着狼牙铁卫四个字。    马鞍桥左侧,五尺长,手臂粗毛竹大弓插在牛皮兜内,握弓处和挂弦处都缠着油麻绳。    藤麻牛筋弓弦如小拇指般粗细,四尺长腊杆长箭,箭头削的异常尖利。    这种民间防狼和山民狩猎用的弓箭,不在官府管控之内。    马股两侧,放着藤编盾牌。    和一根直径五寸,长七尺的腊木杆,装上铁梭镖头就是长矛。    不过由于灾民多如牛毛,又有许多来历不明的人上下串联。    各地路卡都加强了盘查,属于兵器类的物件,是不能拿着到处游走。    当然,碎银子扔过去时,没有打不开的路障,都不容易嘛。    已经是辰时,大柳树底下的七个小子,等得有些焦急。    好几个人都是头次出远门,风餐露宿怕错过时辰。    四天来,就没好好吃过饭,睡觉也是趴在树杈上打个盹。    前面两匹马上坐着两个小子,长的一模一样,在这年头是少之又少。    脸上都是与年龄不符的沧桑沉稳,硬朗阳光的五官,透着帅气。    右侧小子看着进出城门的人群问着:“哥,和五师兄约定的时辰对不对?”    “三月三辰时,青州府东门外五里,对嘛。”    “不该啊,五师兄最是守时。”    “你饿了是吧,一会儿去昌乐镇吃烩火烧,再点两盆炒羊杂吃。”    “好咧,路上咱们都是吃干粮睡树杈,省下的银子,就吃些好的。”    后面几人听到讲吃的,凑到近前七嘴八舌来了精神。    “包磊,你咋知道那里有炒羊杂?”    “何时来过?没见你下山啊。”    “要是有卤猪头rou和其它下货就好了,卷饼吃才香呐。”    “你说的那是朝天锅,就着大葱和咸疙瘩条,喝着骨汤才够味。”    “说的跟真事儿似的,你吃过?”    “咋没吃过,两年前五师兄从济南回来时,捎了一筐,你问问,他们都吃过。”    包磊接过话说道:“那次吃了后,九斤就安排人到了潍县,专门学这手艺。    这次咱们回去,镇上朝天锅饭馆就要开张了。”    “太好了,那次吃了以后,我做梦都能馋醒。”    包力打趣着:“看你那出息,咱们西河镇还缺好吃的?    只要听到外地有好吃的,九斤一准儿弄到咱西河镇。”    “来了,来了,那不是五师兄吗?”    七人确定后,打马迎了上去。    老五广辉一身商贾打扮,带着瓜皮薄纱帽,两撇小胡子抿的跟狗舔了似的。    一身青衣长衫,外罩绣花短褂,坐在骡车辕上,正跟赶车的牛家庄根生唠嗑。    看到七匹高头大马飞奔而来,广辉笑着道:“包家兄弟倒准时,早等在城外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