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新妇 (第2/3页)
里,青枣往东十六里,有新妇含恨而亡,村中怪事不断,夜有唤名声,闻者能见一妇挂于树枝,凸眼吐舌,舌长半尺垂胸前,村人以为鬼,请法师降而又不除,方才知妇含恨成妖。 笔尖停下,心念一动,有飞鼠乖巧的抓着笔头从他手中拖起,稳稳放在砚边。 “就你了。” 顾言低声呢喃。 翌日一早,小婢女便看到背着书篓出门的公子,眼泪汪汪的跟在后头,直到院门口才被叫停下来。 “家里你守好,我出去一趟就回,我屋子里还有些碎银子,拿去换了铜子,到时好给帮工结工钱。” “嗯。” 小婢女知道家里缺人手,不能同去,吸了口气后,像个小大人一样,向顾言保证将家里看顾好的。 顾言也不担心那些帮工使坏,毕竟他人还在的,自然怕顾言回来,将他们一一告官。 将事情交托清楚,独自一人走入街道,没了小拖油瓶,赶路的速度自然大大提升一截,到了人少的地方,直接化作白雾飘行十多丈,然后就累的脸色发白。 ‘等以后修行高深,说不得也能飞天遁地吧。’ 一想到,这是属于自己独有的修行之道,顾言心里就满怀期待,一路上,他也在不断变化着尝试,将这一阶段定为凝血,巩固血rou的含义。 按照刘大川之前对修道中人和绣衣司的分界,应该对应的就是抱丹和提灯。 当然到底如何,往后才会知晓。 眼下他还急着赶路,倒不是真要去见识什么妖物,而是要……他看了眼,腰间悬挂的青铜鼎,身边还需要添一些能用到的妖物。 二十来里路,说远不远,时不时用上雾气赶路,到的地方都还没到晌午,田间还有不少农人忙活,拔着田里的败穗。 顾言看着天色也不急,装作赶路歇脚的书生,向田地里歇息的老农打听那什么鬼新妇的事。 老农听到这声询问,吓得差点从田埂上起来就走。 “哎哟,你这书生也是大胆,什么都敢打听,那东西害人的很咧。”老农大抵也是听说,双手比比划划的讲道:“那舌头有这么长,快赶上人的手臂了,脸啊比屁股都白,两只眼睛血红血红的,还淌着血咧,我家老婆子去那村听人说的。” 大抵是听到这边说起鬼妇的事,附近田间的农人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对顾言讲道:“这位郎君,你可要听话,别去找倒霉事。” “就是就是,鬼可不是闹着玩的。” “唉,就是听说那鬼也死的冤,刚嫁过去,还没洞房,就跟男人吵了起来,公婆过来拉架,想必是想不通,当天夜里就自个儿上吊死了。” 顾言拿着笔不停的点头,将这些村人说的一一记下,旋即,笑着附和:“在下不会去的,就是好奇这类故事,记下来写成书,供人观赏。” “不去就好,不去就好。” 最先的那位老农点了下头,又歇了会儿,便拿起锄头,走去田里。其他人见书生也准备起身离开,也都一一散了。 顾言收拾了笔墨,朝他们拱了拱手,背着书篓沿着脚下这条村路,继续往下前行。 这边昨日下过一场雨的缘故,道路有些泥泞,坑坑洼洼还有不少地方积着浑水,半里之后,周围已不见什么农田了,下午露出黄昏时,又能见到一处处青油油的田地,拐过前面泥泞的弯道,便见到一座矗立山林边的小村。 天色还没黑,这个时候应该还有村人在田里忙活,等黑尽了才往家里赶,但顾言来到这里,田间的农人老早收拾了农具,在沟里洗了手脚泥垢,神色匆匆往村口赶。 有人看到顾言这个背着书篓的书生露出些许诧异,但也没返回来过问,直到见顾言跟着走到村口,才有一个老妇人赶紧将他拦住,手挥了几下,像是赶他走。 “这位郎君,你到咱村做甚?天快黑了,别到处乱跑。” “老人家,我就是天黑了,过来借宿一晚。” 顾言慌手慌脚从腰带翻出几枚铜子,“在下会给借宿的钱。” “这不是钱的事儿。”老妇人摇了摇头,还是一个劲儿的劝顾言离开,周围听到动静的村人扛着农具过来。 有脾气大的村里后生叫道:“你这人好不晓事,让你走就走,废那般话做甚?不走,那你就在这等到天黑,看你敢不……” “闭嘴!” 老妇人偏头呵斥了那年轻人一句,一般村里都是沾亲带故,被老妇人一喝,那村里后生也不多话了,瞪了眼顾言扛着锄头往家走去。 老妇人叹了口气,朝顾言道:“也罢,你这外乡人要借宿到老身家里凑合一晚吧,借宿的钱就算了,明日一早就赶紧走。” “是是。” 顾言感激的拱了下手,便跟在后头走,老妇人家并不远,就在村里这条笔直拉伸的路边,黄土夯实的墙,茅草搭的房顶,外头也没围出篱笆。 进了屋檐,老妇人忽然回头,“对了,有件事要跟你说,到了半夜听到外面有人换名,你可不能答应啊。” “为何?”顾言帮她把锄头放去墙边,顺道好奇的问了一句。 “你来时没在路上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