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人心已乱2 (第4/4页)
发的,是无数的官差从皇宫以及官府中走出,然后将那些在街头巷尾谈论的士人抓起来。 如今天下的读书人是很多的,在先汉时期,太学中的读书人就已经过万,几乎每一个国家中,都有大量的读书人聚集在京城中,魏国也不例外,这些读书人一抓就是上千人。 这幅场景几乎瞬间就让人想到了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或者说焚书坑儒在这件事面前都是小事情,因为秦朝的孟儒并没有那么多。 在无数人的咒骂下,这些士人被抓,然后死在监牢之中,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监牢中死去,因为曹承嗣坚持认为这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 他的想法不算是错,但却不可能找得到真正的主使者,就如同那些曾经反对他的臣子,其中有许多的清正之臣,是因为心中的道义而出声的。 这天下有无数的士子,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心怀正义的人呢? 洛氏离开了数十上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对一个国家王朝来说,已经能够变化的很快,但对于一个学术思想来说,还产生不了很多变化。 学术思想的变化是缓慢的。 在洛氏离开后,整个社会在堕落,但是学术还未曾堕落,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合时宜的人,这些人还停留在上个时代中。 那些直面曹承嗣的大臣死光了,现在轮到这些曾经见不到曹承嗣的魏国士子了。 那些出身孟儒的士子,那些仅存的最后的黄老学子,那些已经几乎不曾在政坛上发表意见的墨家学子,还有许多清正的儒生。 在这一轮的风暴中,几乎是首当其冲,直接面对了曹承嗣。 双方的对面,就仿佛像是两个时代的碰撞。 曾经出现过曹承嗣这样的帝王,但他们最后都很快就被轰下了台,比如汉戾帝,就连实行党锢之祸的汉灵帝,也没有敢于大规模的去杀士人,他所杀死的士人一共只有数百个。 而且那些人是出现在名单上的。 但曹承嗣不是如此,他完全是按照学派在杀,但凡是学习孟儒等几种经典的,又在长安城参加过集会,就全部都要杀死。 “魏国的国祚不会长久了。” “做下这种人神共愤之事魏国将要灭亡了。” “昏君啊昏君,我要看着你死去。” 无数的咒骂在长安城中响起,即便是听者也只感心有戚戚焉。 但长安城并没有陷入混乱中,因为曹承嗣严格的控制着街头巷尾,让这些哀嚎在牢狱中响起。 “将他们的舌头拔出来,将他们的牙齿打落,将他们的手脚砍下,这是诅咒一位皇者的代价。 无论发生什么,朕都将正面去面对,就算是狂风暴雨,你们这些悖逆之辈,绝不能动摇朕的坚持。” 曹承嗣冷酷的下令,向整座长安城宣告着自己的坚强意志,没有任何的言语能够动摇他坚强的内心。 这种毫不悔改的态度,让人只觉胆寒,谄媚的小人很快就围绕在曹承嗣身边,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拥有挺直的脊梁,曹承嗣选择将他们全部打断。 他读过许多的历史,那些皇帝总是放过那些敢于进谏的臣子,于是那些臣子得以扬名,而皇帝则成为反面的典型,他绝不让人借着自己成名,那些所谓劝谏的人,他会让他们都在凄惨中死去,等到那些人死完,也就不会再有人反对他了。 长安城中飘着淡淡的血腥味道,一具具被草席所裹的尸体从牢狱中被运出来,隐隐有血从推车上滴下,这些尸体全部被扔到长安城外二十里的乱葬岗上。 那里终日有豺狼野鼠出没,这些尸体终将会成为一具被啃噬殆尽的白骨。 一具又一具长安城的百姓从惊诧到麻木,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牢狱中,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人的名字。 无论生前如何,只不过是一具草席一裹,然后死无葬身之地罢了。 会不会有人后悔呢? 一定会有的。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不是常人所敢踏入。 但会不会有人不后悔呢? 即便是重来一次,也依旧会如此呢? 会的。 这世上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中怀着光,这些人单枪匹马自然是照不开那沉重的黑暗。 但当这些人聚合在一起时,就会将光播散在整个天下。 这些人在死前,许多人都在怀念洛氏吧,那个在过去一千四百年,始终带领着天下持光之人向前的家族。 回来吧。 ———— 曹承嗣阴使宦官鸩杀魏帝,又yin太后,杀朝臣数十,以夺大位,实jianian人恶贼,人神所共愤也。——《魏国遗事》 ———— 曹承嗣暗通宫闱,魏帝病笃,承嗣进药,致魏帝崩,承嗣迫太后屈,又杀忠正百有余人,魏人皆掩面泣。——《魏丑年宫变记》 ———— 承嗣阴鸷,颇肖其祖,魏武迫汉声,承嗣弑魏帝,屠戮长安,死伤数万,真承先之德也。——《魏贼列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