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洛氏在江东是什么? (第3/5页)
些伟大的发明和制度都不可能出现在野兽中,出现在蚂蚁中。 在历史书上,有一个姬昭每次见到都会浑身冒冷汗,让人感觉不寒而栗的词语,那就是——历史局限性。 局限性! 这个词实在是总结的太好了。 人类不可能百米五秒,这就是局限性。 蚂蚁建立不了巍峨的文明,这也是局限性。 如果制度也是一种局限性呢? 人类真的能建立儒家典籍中说的大同社会吗? 如果做不到,那是不是局限性呢? 姬昭自己的存在以及洛氏的出现,让姬昭觉得大同社会是有希望,他欣喜的看着整个社会的改变。 践踏三晋法家,重塑道德,乃至于让整个社会都不敢大规模的屠城,一桩转一件件,都是曾经的历史上不曾出现的。 然后他冒出了上面的那个想法,洛氏消失之后,世界会走向何方呢? 是会变好? 还是会变差? 目前的所发生的事,都证明了,会变差,司马懿敢于违反洛水之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洛氏离开中原许久,没有震慑的誓言,就如同虚幻的气泡,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人戳破它。 现在洛氏彻底从世间消失了,数遍世间甚至就连圣痕都见不到,那新的习惯就在这其中形成了。 其中一条就是那些门阀士族。 后汉时期汝南袁氏兴起不过几十年,竟然有那么大的名声,洛楚坐断江东以来,到现在一百年都不到,江东的门阀士族就已经到了天生高贵的地步。 不仅仅是门阀士族自己这么认为,就连普通的百姓也这么认为,许多立下功劳的寒门,都在努力让自己走进士族的圈子,当初说着要让士族好好看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士族,明明有高官显爵,但是却甘愿做一个二流士族,甚至三流士族。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这些习惯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人心中,让人不由自主的去学习。 从某种视角来看,洛显之还挺理解这些骤然兴起的新贵心态,毕竟那些顶级士族,读着书,品着茶,看起来风度翩翩,就得到了富贵,谁不想让自己的家族成为那样呢? 谁不想凭借知识去做官。 正如那些不读书的人得到了富贵,那些叫嚣着读书无用的人得到了富贵,那些叫嚣着学历无用的人得到了富贵后,转头就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 一件事,不要看它怎么说,要看它怎么做,这句话是永恒的真理。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读书的人知道,不读书的人更知道。 读书如此,士族也如此。 毫不讳言,士族、勋贵,这二者就是当今天下百姓的追求,所谓的上升通道,其实就是让普通的百姓能有机会源源不断的成为这个阶层。 士族和勋贵是坏的,百姓是善良的,洛显之认为这种思维要不得。 士族勋贵是好的,百姓都jianian诈,洛显之认为这种思维更是要不得。 因为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了,没有长盛不衰的家族。现在的士族和勋贵迟早是要被现在的百姓所取代的。 难道当老百姓的时候是好的,成了士族勋贵后就突然变了? 一个贵族坏的流脓,有朝一日他家破人亡,难道他就会好? 这不可能! 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变得那么快? 那只能证明一件事,他本就是认可那些坏的东西,所以才会从屠龙者变成恶龙。 比如一个经典理论,屁股决定脑袋。 这个理论通常被许多人用在什么地方呢? 百姓批判那些贵族时,通常用到这个理论,这就是典型的不学无术,然后造成的滑稽现象。 善良的百姓批判那些作恶的贵族,这是天然正义的,是天然正确的,但偏偏要将这天然正义和正确的举动安上一个屁股论。 屁股论的本质就是没有对错,只有立场,谁的拳头大谁对。 如果屁股论是正确的,那岂不是说,贵族对百姓的压迫没错? 毕竟贵族的屁股就该是压迫百姓的。 毕竟独夫的屁股就该是祸乱天下的。 在洛氏看来,这就是天然削减下层造反的正义合法性! 洛氏始终坚持的其中一条就是,诛独夫的合法性和正义性,这是从邦周开国的时候就坚持的。 所以在洛氏中,这世上本就有对错,而不是纯粹的立场,这世上应该有一些皇帝、贵族、百姓都遵守的普世价值,在冥冥中结成契约,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门阀的存在成为了合理的,这是洛氏所不认可的,这是洛显之所要着重打击的,破除世人的这种习惯,改变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这是很艰难的事情。 但洛显之不怕。 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就从面前的这些人开始,就从这些反对自己的人开始,重新塑造整个江东人的精神世界。 洛显之在这里沉思,甚至就连萧衍喊他都未曾听到,直到萧衍又喊了他两声,才如梦初醒,躬身道:“陛下恕罪,臣在思索要怎么炮制,不是,交流,和这些对臣有误解的大臣交流。” 萧衍闻言重重在洛显之肩膀上拍了两下笑道:“灵秀,伱和你父亲在这方面很像,那就是恩怨分明,当年青云也是这样,在朕的面前也直接就说要把谁搞下去。” 萧衍正说话,便见到有一个中年宦官小跑着进来,虽然跑着,但却几乎没有什么脚步声出现,一看就是在宫中生存的高手,他跪在萧衍不远处汇报道:“陛下,太子求见。” 太子求见? 萧衍有些好奇,他和太子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在他的儿子里面,太子算是比较优秀的一个,但太子不太像他的儿子,两个人差别太大,他是个统帅,而且是敢直接带兵冲阵的统帅,而太子喜欢文辞,相比较他这个父亲,太子更亲近文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