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洛显之,三日三迁! (第3/5页)
,这种话,洛有之就很少说,通常洛有之见到他就是讲收了多少税,花了多少钱,然后能供给多少粮草。 萧衍又兴致勃勃的问道:“灵秀,可还有其他的良策吗?朕发现你思路别具一格,若有其他之言,当多与朕说一番。” 洛显之略一沉吟,心中有些纠结要不要说,但最后还是下定决心道:“陛下,臣的确有一些话想要说,是关乎我大梁一统天下之事的,若是能做到,这天下就定然属于我大梁。” ? 洛显之这番夸口让萧衍直接震惊了,自古以来谁敢这么说,定然统一天下? 他立刻坐到洛显之对面急声问道:“灵秀,快说,什么办法能定然统一天下?” 洛显之抬眼望向殿中的屋顶,缓缓问道:“陛下,您认为一个王朝和国家会因为什么而灭亡呢?” 萧衍没想到洛显之一开口就是这么庞大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洛有之曾经也问过他,而且给出了答案,“曾经你的父亲也问过朕这个问题,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因为百姓没有安身立命的土地,最终交不起赋税,遭受了太多的徭役和兵役,最后这些人就会造反,然后国家就会更加收不上税,没有钱,就没有一切,最终灭亡。” 洛显之点点头,这番话一听就是自己那个擅长治国理政的父亲所说的,大多数的丞相,在任上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国家的财政和用人制度,正确起来。 能达到的就是古代名相,达不到的就是废物点心。 但洛显之有自己的看法。 他缓缓道:“陛下,臣的看法和父亲大致相同,但臣想要问的是,为什么这些东西总是在王朝末年的时候出现呢? 因为朝政败坏,因为朝纲废弛,先汉和后汉都是如此。 创业的先辈总是筚路蓝缕,二代尚且还知道辛苦,但是三代就已经开始骄纵,先汉的靖难功臣,忠诚的确是忠诚,但能力,也只有吕氏和韩氏等少数几家还堪大任。 皇族子弟就更不必多说,各个声色犬马,在节俭的风气过去后,整个帝国王朝都陷入了追求浮华中,他们追求更华美的服饰,追求一切大而美的东西,一顿饭就能花掉一个普通百姓一生的积蓄。 天下有多少东西能够供得起这么多人的享受呢? 臣想说。 现在的列国,大多数都走到了这一步,魏国和汉国已经建国数十年,魏国换了五代君王,汉国换了三代君王,燕国两代君王,但燕国的历史要从燕氏主政的时候开始算,除了换皇帝,燕国没有任何的变化,那也是五代君王。 五代君王啊,纵然是邦周,也到了出周厉王的时候了,先汉出了汉戾帝,这已经是个相当危险的时期了。” 萧衍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了,他轻声问道:“灵秀,你独独不提我大梁,是不是我大梁,也是如此,一定是如此,慕容氏代燕氏,我萧氏代楚氏,是一样的道理。” 根本就不用洛显之说话,萧衍当然知道江左的风气,这里身处南国,本就有浮华之气,萧衍他自己也是个爱享受的,更不用说其他人,上行下效,当然奢靡。 在洛显之看来,这就是亡国之兆。 萧衍有些好奇的问道:“灵秀,为何你的父亲从来不曾和朕说这些呢?” 洛显之沉吟道:“可能是父亲不曾关注这方面,他有自己的执政思路,江左浮华能让他更多的从士族手中掠取钱财,供给国用,而且父亲一直支持陛下北伐,大概也是注意到这方面,要速战速决。” “速战速决?” 萧衍更是好奇,但如今回忆一番,貌似真的如此,洛有之在执政时,对于北伐有种迫切,基本上在不伤害梁国基本盘的情况下,竭尽全力的支持自己北伐,不断的北伐,这和大多数文臣是不同的。 洛显之点点头凝重道:“正是由于臣刚才所说,这世上没有不腐化堕落的王朝国家,如果不能在英主在位期间完成足够的功业,那未来会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我们不能在国家大政难行之前完成大业,未来就更难以执行了,陛下,臣听北方回来的人说,有官员在军粮中,中饱私囊,导致我军败绩,您想过没有,如果日后这种官员越来越多的时候,那该怎么办? 在先汉末年的时候,山东的义军为什么会势如破竹的攻下山东,那些官员上下其手,导致山东战备不利,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我大梁,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即便是经过父亲十八年的整治,还是没有抑制住这种倾向,父亲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压制士族权力上,精力有限,其他方面只能忽视了。 陛下。 臣想,在臣的父亲执政的时候,一定和您说过。 士族对国家的伤害当然是很大的,他们隐匿人口,导致我大梁不能全力出手北伐,所以他要全力打压士族, 但臣想要说,这世上并没有完全没用的阶层,包括士族。 士族自然有积极的意义在,比如树立起一种标杆,这些人对名声的追求,是陛下可以利用他们的工具。 而且大多数的士族因为追求名声,在很多方面都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富贵的傲慢’和‘富贵的善良’。 臣记得在臣的族中典籍里面,先汉百姓说过一句相当经典的话,叫做‘如果我拥有他的财富和地位,我会比他还要善良’。 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这些传承时间久的士族阶层,只做大jianian大恶之事,普通的小恶,一般是不做的,不是他们更善良,而是不值得,利益和付出不成正比。 寒门则不是如此,他们还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日后他们也会成为这些传承久远的贵族,成为体面人,但在原始积累阶段,他们的手段就不得不粗糙一些,而这些粗糙,通常会直接伤害到最底层的百姓。 底层百姓最恨的永远不是那些把持着国家的门阀士族,而是他们在村里以及乡中能够接触到的胥吏,正如两汉时期,死的大多数官吏,都是直接面对百姓的,那些高官通常是游历在世间的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