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三省二处四司十部 (第3/3页)
装部门,你没看错是武装部门,这一点魏延参考了未来的漂亮国,毕竟那些不交税的士商都是有所依仗的,不采取点酷烈手段税是收不上来的,而收不上来税的下场不必多,未来的大明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于税务部收上来的税,则全部交由财政部,然后再由财政部拨款至税务部,不允许各部门包括皇帝截留以做他用,这样能尽量避免贪污的情况发生,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总比不管不顾要好一点。 …… 财政部、税务部,很明显是从原本户部和少府中剥离出来的,所以户部大部分权利被掏空,就只剩下户籍、田亩,婚姻、生育、物价等和民生相关的一块,所以魏延索性将户部改为民部,专门负责处理民政事务。 其实不仅户部受伤,其他部门也好不到哪里去,教育部是从礼部中剥离出来的,要不是地球村其它国家不行,魏延甚至还想搞个外交部出来。 科技部自然是从工部中剥离出来的,现在工部只负责各项重大工程、水利、交通等设施的建造,已经没有管理工匠权利。 参谋处,从兵部独立而来。 监察处,从吏部独立而来。 反正除了刑部权利加强外,其余六部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就连皇帝的钱袋子少府也不例外,除畜养战马外,其余的商业、农业活动都要交税,间接的遏制了皇帝的权力。 这些新成立的部门,都带有浓厚的现代气息,魏延成立这些部门的初衷是想推动社会发展,不必再受到封建专制的思想禁锢,导致往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技术都未曾出现跨越式增长。 而在华夏,若想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最简单、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将官位摆在明面上。 …… 五月初 当百余名士子从县试、郡试中突围相聚成都准备殿试时,有关吏治改革的最终方案被魏延在朝堂之上公之于众,随后就引起了文武百官的激烈讨论,同时也遭到部分官员激烈反对。 其实细细探究这些反对官员的背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士族出身,毕竟每一个士族出身的官员都想成为霍光那样的权臣,以非帝王之身,掌帝王之权。 如今魏延的吏治改革,算是从制度上杜绝了类似的情况发生,这让士族如何能忍,你魏延清高,你魏延处处为刘备着想,变着法儿的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自己,伱就不怕有一,刘备会毫无顾忌的杀了你么。 真是不可理喻!! 不过这些人也翻不起大浪,因为他们的领头羊许靖从一开始就沉默不语,因为他也是新制度的受益者之一,教育部尚书,这可是两千石的高位,而且教育部的未来发展是个人都能看到的,他几乎找不到理由拒绝,再了教育可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至于这些反对的人,他们的名字被刘备牢记在心,一旦找到合适的借口,就会被新遴选出来的士子替换,毕竟这些人对季汉,对老刘家都是最大的威胁。 没有组织的反对是掀不起大滥,所以新的官僚制度被刘备当场敲定下来,其他的文武百官也没反对,毕竟官僚体质再怎么变,当官的人还不是他们,新的和旧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关于三省二处四司十部的官员任免,则是一场属于所有饶饕餮盛宴,三省之一的门下省由糜竺主管,同时他还担任少府令,掌管刘备的内库,至于中书省和尚书省由魏延、诸葛亮主持大局。 监察处尚书,由南中监察使李严担任,他在南中担任监察使期间稽查了近百起官吏贪污、徇私舞弊之类的违法乱纪事件,至于其余的违法行为无数,所以监察处尚书由他来十分合适。 参谋处尚书,由参谋部开创者魏延担任,而参谋处也同样由多个部门组成,像诸葛亮、法正、伊籍等人皆担任要职,不过魏延有其他事务要兼顾,所以参谋处的实际掌权者是法正。 四司长官,则多为各级官员兼任,譬如印务司由诸葛亮管理,盐铁司由糜竺管理,军械司由蒲元管理,移民司由伊籍管理。 十部 礼部尚书赖恭 教育部尚书许靖 民部尚书伊籍 刑部尚书李严 吏部尚书董和 兵部尚书法正 工部尚书宋星 科技部尚书魏延 税务部尚书糜竺 财政部因为太过特殊,所以由三省官员共同管理,白了就是魏延、糜竺、诸葛亮三人,所以严格的来讲所谓的十部只有九部,财政部已经凌驾于所有部门之上。 …… 季汉推动吏治改革的速度,让在成都准备参加殿试的士子们大开眼界,不过在殿试当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因为殿试的策论题竟然让他们论述新政的优劣,可新政才推行几,没有特意去了解过的人根本无从下手。 这不是为难他们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