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_第一百五十八章 治羌策 陌刀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八章 治羌策 陌刀营 (第2/3页)

人百姓都心动了,刘备可是出了名的仁义,魏延可是出了名的袒护百姓,荆州可是出了名的富庶。

    很明显,没人能挡住肥沃的汉中平原的诱惑,曹cao不行,汉人百姓们不行,诸羌更不校

    治羌策施行的第一年,投靠季汉的并羌人不多,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反倒是逃离关中地区投靠季汉的汉人挺多的,毕竟他们活的太辛苦了,战乱不断,气寒冷,粮食减产,让好多人都熬不过每年的冬。

    对于第一批投靠的人,魏延抱有极大的好感,上千羌人打散迁往成都、江州、长沙等地,几千汉人百姓则全部迁往长沙,同时,希望他们写信回家报平安,告诉亲朋好友,最近过得怎么样之类的。

    老话得好:凡事最怕比较

    果然,第二年就有大量羌人来投,除了零散的个人,以家庭为单位的五六人,还有几十人、上百饶部落来投,甚至出现过规模上千饶中等羌人部落来投。

    至于原因,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恶劣气下,身披几件七零八碎的毛皮,饿着肚子生活一段时间,就懂他们为何这样做了。

    羌人大规模来投,让法正很是担忧,曾经也提出过质疑,羌人既无信也无义,若和汉人杂居,长久之下汉人必会沾染恶习,再加上双方生活习性、风俗文化、价值观不同,及其容易产生冲突,致使地方不稳,隔三差五发生动乱,譬如今的凉州。

    凉州问题不是一两,而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凉州十郡基本每一年都要发生几场,或者几十场叛乱,每隔几年就来一场大的,特别是黄巾之乱后的凉州之乱,毫不夸张的,凉州之战是导致东汉帝国崩塌的罪魁祸首。

    看到这里,各位是不是感觉很眼熟,没错,大汉与大唐,凉州之乱和安史之乱,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安史之乱,究其根本不过是盛唐时期两个利益集团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冲突,而冲突双方就是关中集团,河北集团。

    先不谈政治问题,毕竟这事起来太麻烦了,只需要知道关中集团把握大唐权利,持续对河北地区进行压榨、掠夺,不管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安禄山死了安庆绪上,安庆绪死了史思明上,一场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从此向无尽深渊滑落。

    但这里要的,是河北胡化问题。

    自汉末三国以来,特别是晋朝时期,匈奴、鲜卑,以及其他胡人在河北地区作战,长时间的征战让胡人身心俱疲,随即在河北定居下来,让河北地区胡人气息浓厚。

    大唐建立以来,贞观年间李世民灭东突厥后,将大量突厥人安置在河北;在开元年间又有契丹、粟特等被安置在河北,数百年间不断迁移胡人至河北,让河北成为胡汉杂居之地。

    这里要注意的是,迁移至河北定局的胡人,不是以个人、家庭为单位,而是以部族为单位,这就意味着他们有着严密的社会结构,有大唐授予的土地,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更有成建制的军队。

    也是因为河北胡化问题,大唐在河北节度使的人选上,才会选择有胡人血统的安禄山,再加上关中集团的压制,最后产生了使大唐衰亡的安史之乱。

    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法正不知道大唐的事,但魏延还不清楚么,在治羌策必须推行的情况下,魏延就需要选择一块宝地同河北一样,用来安置投靠大汉的胡人,而且还不能是南方,毕竟气候条件差异太大,胡人们肯定不愿意。

    最后,魏延选择了汉中,这块大汉的龙兴之地。

    自西汉水改道后,汉中不管是大军进出都十分困难,致使汉中战略地位急剧下降,不再是曾经的王霸之地,再加上北靠八百里秦川,南依米仓山,仅有几条道穿行其郑

    也正是汉中独特的地形,魏延才打算效仿大唐,将周边胡人聚集于此汉化,就算汉中胡人有变,大汉也不用太过担心。

    北可固守秦岭五道,断其北上之路;

    南可断绝金牛道、米仓道,使其不得南下益州;

    东可在安康一带构筑防线,使其不得寸进;

    如此一来,汉中将成为一块死地,纵使汉中异族有万般之能,还不是冢中枯骨,任人拿捏。

    当然,将羌人迁移入汉中只是第一步,毕竟那么大个部落摆在那里,长久下去终究会出问题,所以如何分而化之,这个还需要时间来完善。

    ……

    魏延踱步到校场周围,看着热火朝的场面,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陌刀军虽只有五百余人,但个个身强力壮,力大如牛,再凭甲胄之坚,陌刀之利,在正面作战中以一当十不在话下。

    “子均”

    看着军士们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仍旧坚持着,魏延满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