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多走几趟也无妨 (第2/2页)
从军,为国杀敌、为民杀贼。 陶剑芳不禁想起他为梅小蝶修建的坟墓,他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去看了,会不会多了一些杂草枯叶。 不过,大仇已经算是报了,小蝶你也可以安息了。等回桃花山庄,再去你坟前陪你喝一杯,再为你梳妆打扮,清理杂草枯叶。 陶剑芳带着诸葛南燕,一起动手拾捡三堆坟墓上的杂草枯叶,整整忙了一个上午,所有的杂草枯叶都一一清理完毕,特别的整洁干净,感觉瞬间就好多了,感觉三位民族大英雄更加圣洁了。 中午时分,陶剑芳和诸葛南燕恋恋不舍地退过重生桥,返回朱仙镇。 下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迎头遇见了两个上山的人。 这两个人都生得威武雄壮、高大挺拔,膀大腰强,身高至少八尺有余。 其中一人约莫五十多岁的年纪,长着一把浓密的美髯,长长的垂到胸口,但却是鬓发浓黑、印堂发亮、目光敏锐。另一人约莫三十四五岁的年纪,生得虎背熊腰,走起山路来更是步伐矫健、虎虎生风。 虽然他们穿的是长袍绸缎衫,但是身姿挺拔、腰杆笔直,怎么也藏不住体内的威武豪气。看起来更像是常年着铁衣甲胄、常年舞枪弄棒之人。 岳飞、岳云、张宪三位将军的坟墓深藏在这深山老林里,除了朱仙镇的人,一般人很少有知道的。除了朱仙镇的人在过年过节、以及岳飞将军祭日之时集体上山祭拜,平日里能遇到一起祭拜岳飞将军的人,也是难得。
若不是仰慕已久、莫名而来,若不是认识朱仙镇的朋友,一般人也是极难寻到。 留着美髯的那人声音洪亮,一开口就带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一见面就对着陶剑芳招呼道:“这位小小兄弟,可知重生桥怎么走?” 去重生桥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去祭拜岳飞将军,同为祭拜者,必然有一样的情怀、一样的信念,自然就是心心相通、惺惺相惜。陶剑芳友好地回道:“前辈此去重生桥,莫非是要去祭拜岳飞将军墓。” 美髯公点点头,“正是、正是,听说过了重生桥,就到岳飞墓。” 陶剑芳微微一笑,“我们刚好祭拜完,就在前面不远处,两位若是要祭拜岳飞将军墓,小可可以引路一程。” 美髯公拱手谢道:“多谢小兄弟,只是让你再走回头路,来来回回的,实在是多有叨扰。” 陶剑芳危险道:“无烦,无烦,若是祭拜岳飞将军墓,再多走几趟也无妨。” 美髯公哈哈一笑,“小兄弟这性格,很合老夫的胃口,莫非也是这朱仙镇上的人?” 陶剑芳惭愧地道:“晚辈这次到朱仙镇,主要是为了帮身边这位朋友寻医治病,不期知道了这里埋葬着岳飞大将军,特地来拜一拜,真是惭愧、惭愧,恨不能为岳飞大将军牵马执鞭。” 美髯公愕然,“想不到小兄弟年纪轻轻,竟有这般情怀,老夫的遗憾也是不得为岳飞大将军牵马执鞭、冲锋陷阵。” 陶剑芳仿佛遇见了知心人。 美髯公投来一份雪亮的目光:“不知尊姓大名,老夫也算是认识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一番话说得很是坦荡。 陶剑芳谦逊道:“在下陶剑芳。” 美髯公惊道:“莫不是武陵桃花山庄大少爷陶剑芳?” 陶剑芳点点头,“正是晚辈。” 美髯公抚掌笑道:“久仰久仰,听说你一人一剑、一战灭了西山血手门,那可是做了件为民除害的大好事啊。” 陶剑芳面有愧色、笑脸微红地道:“晚辈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就被大家这样赞扬,实在是很惭愧,这点事和岳飞将军做的事比起来,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不足挂齿。” 美髯公摆摆手,“陶家大少爷身处江湖,岳飞大将军身在军旅,职责不一样而已,所做的事,都是让人可敬可叹之事。” 陶剑芳实在受不住这般夸赞,恭谦问道:“敢问前辈贵姓?” 美髯公随和地道:“敝人姓杨,单名一个文字;这是犬子,唤做杨邦宪。” 杨邦宪也拱手行礼,“陶大少爷,少年英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陶剑芳急忙还礼:“惭愧惭愧,只不过江湖上的一点恩怨情仇罢了,如何敢与行军打仗、保国卫民的将军相提并论。” 杨文和杨邦宪爽朗一笑。陶剑芳突然想起什么人,随即莽撞问道:“晚辈斗胆一问,两位莫不是来自播州杨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