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桂榜放出丹凤舞 花边织就彩蝶飞(上)  (第1/2页)
    香草浴寒生,寒尽韶华老。纵是青青满天涯,却道春来早。    香自本心生,心被贫寒恼。恨不星星满天涯,共沐春光好。    ——调寄《卜算子·荠菜》    过了春节就进入初三下学期了,王春华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考高中还是考小中专,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了。她想考高中,以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父母却希望她考小中专。    那么什么是小中专呢?就是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小中专,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大农村学子跳出农门的一条捷径。考上小中专,户籍就会从农村转出,成为城镇户口,身份也从农民变成国家干部;读书时,由国家负担生活和学习的费用,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对于贫穷的农民来说,孩子的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就是鲤鱼跃龙门,从此脱离了穷山沟,成为人人羡慕的“工作人”。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农村学生考上小中专,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毕业后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对于一辈子都守在农村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来说,这就是最完美的人生,家里有个小中专毕业生,就是摆脱贫困的标志。    与小中专相比,读高中就没有任何待遇了,如果考不上大学,农村学生还是要回村务农,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然,如果能考上大学,就另当别论了,大学生都分配在城市工作,待遇也远远超过了小中专。可是要考上大学是何其艰难,当时,由于大学的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高等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大学招生少得可怜,连大中专算上,全国一年只录取几十万大学生而已,而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可是有几百万人啊,如果算上初中甚至小学就辍学的同龄人,更是高达两千多万人!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形容当时的高考,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有很多学业优秀的农村初中生,父母干脆不让他们读高中,让他们考小中专。    王万全夫妇也觉得女儿应该考小中专,首先,家里太穷,已经无力供养她读高中了;第二,女儿学习成绩很好,毫无疑问能考上小中专,这样家里不仅去掉一个负担,还会多一个“工作人”,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    然而王春华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她的理想是考上大学,将来在大城市里工作、生活,小中专不能实现她的人生抱负,她的人生舞台不是农村,而是繁华的大城市。王春华并没有去过大城市,甚至连周边的YT市、QD市她都没有去过,但她在书中读到过、在电视上看到过大城市,也有同学描述过大城市,——那里聚集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心之向往。而农村人要去大城市生活,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考上大学。    对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子弟来说,考上大学要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不可想象的。这不,王春华在通往大学的道路上,出现了第一个难题,考高中还是考小中专?如果考小中专,就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如果考高中,先不说父母是否同意,家里恐怕也负担不起她读高中的费用啊。如果家里拼尽所有来供她读高中,弟弟和meimei可能就要辍学了,这也是她不愿意看到的。进退两难,而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便是贫穷。在她的记忆中,贫穷就像无穷无尽的阴霾一样,始终笼罩着她的家庭。    农村家庭都比较穷苦,而王春华家更是一贫如洗,既吃不饱,也穿不暖。每天吃的都是粗粝的地瓜干和野菜,没有营养不说,还不能管饱,如果能喝上一碗稀溜溜的苞米粥,就是改善伙食了,如果苞米粥里能加上几颗花生或黄豆,就算得上丰盛的宴席了;而白面完全就是奢侈品,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几口饽饽,两次饺子。    那年春节,小伙伴们都穿着新衣服走街串巷地拜年,而她仍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破衣服,小伙伴们嘲笑她,说她是个要饭的。她哭了,躲在角落里,偷偷地看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伙伴们,心理无比自卑。她跟父母吵着要新衣服,可是她得到的却是屁股蛋上红红的手印和母亲涟涟的泪水。而这一刻,她终于懂得了什么是贫穷,懂得了穷人是一个不光彩的称呼,懂得了穷人的屈辱与无奈。    她变得孤独起来,沉默寡言。她一个人到河边洗衣服,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就会吸引她的目光,它们追赶嬉戏,无忧无虑;她一个人到山上打猪草,草丛里蹦来蹦去的蚂蚱、蛐蛐就会吸引她的目光,它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每当这个时候,快乐就会重新回到她的身边,她问树上道小鸟:“你在说什么呢?”小鸟扬起婉转的歌喉唱起了动听的歌曲;她问天上白云:“你要去哪里呢?”白云舒展曼妙的身姿四处飘荡;她问花丛中的蝴蝶:“你为什么打扮得这么漂亮呢?”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翩翩起舞。她能听懂大山的声音,大山里的一切都是最她忠实的伙伴,她可以尽情地向她们敞开心扉,她们耐心地倾听着她的声音,应和着她的心声……    八岁那年,王春华上学了,母亲用边角布做了一个小书包。从此她就背起小书包,每天走几里山路,到乔家夼小学上学。在书本里,她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里没有贫穷,没有自卑,有的是灿烂的阳光,甜润的雨露,快乐的生活……    老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了不起的事情,把书读好,就可以考上大学,离开这穷山沟,到城市里工作;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车来车往;在城市里工作,既轻松又干净,吃得好,穿得好,每月都会领到花不完的工资。农村人要想到城里工作,只有好好念书,考上大学。    王春华悠然神往,幼小的心灵结下了一粒种子,就是考上大学,到城市里生活。她刻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她也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她有了自己的梦想。她为了梦想而勤奋学习……    星期天的早晨,王春华早早起床,提着一个泛黄的柳条筐,拿着一把铁铲,来到大山里。虽然家里养的猪早就不吃猪草了,但她仍然喜欢独自一个人到山里,挖一些野菜、药材,采一些木耳、蘑菇。    节气已近春分,气候转暖,万物初萌,冷清的大山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农夫们赶着耕牛,来到田边,让闲散了一冬的耕牛熟悉一下劳动的气氛,叫做试牛。农妇们则三五相邀,到山里挖野菜,荠菜是春天里最早萌发的野菜,也是庄稼人最喜欢吃的一种野菜。俗话说“惊蛰闹饥荒,荠菜当仙丹”,在贫困的年代,艾茶山上的荠菜与山苜楂、刺槐花是餐桌上的三大主粮,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在一代又一代庄稼人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有诗为证:    正是惊蛰料峭天,耕牛初试早田边。遍寻青色采青意,农妇踏青未踏闲。    作为大山里长大的孩子,王春华喜欢大山,徜徉在大山厚重的怀抱里,倾听着大山的呼吸,欣赏着大山的色彩。大山的呼吸如同父亲朴实的话语,威严而又深沉如海;欣赏着大山的色彩,大山的色彩如同母亲编织的花边,美丽而又动人心魄。    荠菜喜温喜湿,向阳的山坡上总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在一条满是乱石枯草小山沟里,王春华发现了一棵荠菜,这棵荠菜从石缝中长出,伸展着羸弱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当这棵荠菜还是一粒小小的荠菜籽的时候,就被风吹落在了石缝里,石缝里几乎没有土壤,没有水分,但这些困难不能阻挡它对成长的渴望,沐浴着早春的阳光,吸收着冰冷的雪水,追寻着春天的气息,艰难地生根、发芽、抽叶……它倔强地坚持着,顽强地生长着。因为缺乏营养,它长得格外瘦小,只有三四片纤细的叶子,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