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澶  (第1/2页)
    赵匡胤继续四处游历,有一天到了襄阳,寄住在襄阳的一座寺庙里,与精通术相的一位老和尚成了朋友。    老和尚说:“我看你印堂发亮,气宇不凡,前途无量。当今之世,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比较平静。自古乱世出英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到兵戈铁马的北方去谋求霸业吧!”    赵匡胤对和尚的话半信半疑,他又向西辗转来到了华山地界。    有一天,他见两个老人正在华山脚下下棋,他手痒了,也想对一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微笑着说:“你如果输了,你有银子给我们吗?”    赵匡胤说:“我没有很多的银子。”    “那你凭什么和我们对棋啊,如果你输了呢?”    “我,我,我如果输了,就把华山送给你。”赵匡胤这时急了,他心想这华山反正也不是我的,给你就给你吧,你也拿不走。    没想到,那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却沉下脸来:“好,一言为定,不可反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就一言为定。”    于是,双方击掌为凭,还签字画押。    按照规矩,三局两胜制,但赵匡胤三局都输了。    面红耳赤的赵匡胤说:“这华山就就就归您老啦!”    老人微微一笑说:“这华山当然就归我了,年轻人,不要在这里耽误时间了,澶州的郭威大帅正在招兵,你去投奔他吧,将来若有出头之日,可不要忘了华山之约!”    说完这话,两位老人飘荡而去,消失在华山之中。赵匡胤惊的出了一身冷汗,一打听,原来那位老人是精通道教的陈传老祖,经常在此下棋,好像在专等什么人。    赵匡胤向着华山拜了三拜,再也不敢耽搁,打马向东北而去,直奔澶州(今河南濮阳一带)。    ……    公元948年,澶州校场上,高高的“郭”字帅旗飘扬在场上,一大队亲兵正在招募新兵。    赵匡胤径直来到招兵台,报上名号,先表演了一套娴熟的拳脚和少林棍术。    招兵的亲兵惊呆了:“你这是来应聘军士还是将官啊!”马上把情况报告上司。    “我想见郭大帅,我父亲与他相识,请帮我引荐。”经过一段时期的游荡,赵匡胤知道了父亲地位的重要性,是该消费父亲名号的时候了。    经过一番周折后,赵匡胤如愿见到了大帅郭威。    郭威担任后汉朝的枢密副使,掌握兵权,也知道禁军中有赵弘殷这个人,只是不相识。今天见到了赵匡胤,二人也算有缘,拉上了关系。    郭威为何在此招兵呢?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说来话长,这后汉朝的开国皇帝是汉高祖刘知远,他因长子刘承训病死而悲伤过度,也病重而死,在皇帝位才一年。    948年二月,刘知远的幼子刘承佑继位,史称汉隐帝。他当时只有17岁,由杨邠、史弘肇、苏逢吉、郭威等人辅佐。    年轻的汉隐帝刚继位,外面的藩镇开始蠢蠢欲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治所在山西永济县),自恃功劳高,眼里没有新皇帝,首先竖起了反旗,还联络(长安)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共同造反。    赵思绾、王景崇两位节度使都有野心,见有人挑头了,立即附和起兵,他们在乱世之时都想做老大。    这三个藩镇结成同盟,从陕西凤翔到长安、再到山西的永济,连成一条线,威胁着后汉朝皇帝宝座的安危。    汉隐帝刘承佑虽然年轻,但辅佐的大臣还是称职的,朝廷不能容忍叛乱,立即派三路兵征讨。    大将白文珂、郭从义、常思分别奉命讨伐这三路叛军,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随军去征讨凤翔了。    但三路官军各自为战,互不买账,也不敢太靠近叛军,导致平叛进展缓慢。从春天一直到夏天,官军始终没有攻破河中城。    朝廷比较着急,这才再派遣枢密副使郭威率军前往督战,督促诸将合力讨伐叛乱。    由于长期战争,朝廷的兵力也不充足,郭威就在出征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正好招到了赵匡胤。    ……    招兵招够了,948年八月,朝廷任命郭威担任西面招讨使,正式出兵讨伐叛乱。    赵匡胤既然来投军,就趁机向郭威讨一个好差事。郭威说:“我看你有武功有谋略,将来是个人才,你就先做一名百夫长吧,带一百人到前锋军中历练历练,如果有军功的话,会给你升迁机会的。”    “谢谢郭大帅,我一定会给你长脸的。”赵匡胤心里很高兴,做个小军官也不错,再也不用飘来飘去了,干好了说不定还能做将军呢,到那时可就实现外出闯荡的梦想了。    但如何征剿叛军,郭威与将军们商议,“这三镇叛乱以李守贞为首,如果河中的李守贞灭亡,凤翔、长安这两个藩镇不攻自破。如果舍近攻远先取长安、凤翔的话,就会招到三镇的夹击。大家都发表高见。”    “大帅,河中镇的势力最强,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垮河中的李守贞就大功告成了。”“大帅你就下军令吧,我们听您的。”    “既然将军们意见一致,我也赞成主攻河中镇的李守贞,我们集中兵力从三个方向进攻,大家务必要同心协力。”    百夫长赵匡胤分配在前锋军中,他很听话,常与遭遇的敌军交战,因此战事很多。赵匡胤并不介意,他骑马提棍,每次都冲在前面,叛军的虾兵虾将怎能是他的对手。    军士们对这个相貌堂堂的武将刮目相看,谁不想跟着能打胜仗的武将呢,几次仗打下来,赵匡胤在军中竟然小有名气了。    在一次战斗中,赵匡胤正在前面冲杀,后面有一位将军模样的人在观战。敌军退走了,赵匡胤返回来后,那位将军问道:“你何方人士,从军多久了?”    赵匡胤见此人是将军,也不敢怠慢:“回禀将军,我乃洛阳人氏,因少时受父亲的影响喜欢舞枪弄棒,跟随郭大帅的军队没有多久。”    那个将军身后的一个军士大声说道:“这位是郭元帅的公子郭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