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五十章 最后的斗争 (一) (第2/2页)
范阳人,因犯了罪投靠了南宋,从一个小兵做起,一路升到了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的位子上。在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丞相进攻南宋,当时南宋皇室急招天下兵马勤王,结果只有一个张世杰率领着所部官兵前来救驾,这让当时的皇室感到一丝安慰。“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宋史·张世杰传》) 可是他作为一名将领,军事能力确实是有点不足。在他领兵与元朝作战期间,虽然有一些胜利,但是这些胜利并没有太影响整个战局,反倒是他的几次失败,把仅剩的一点南宋军队赔掉了不少。当然,以蒙古军队当时席卷天下的态势来看,南宋军队本来就是很难取胜的,这也是难为张世杰了,可是张世杰自己在指挥中所犯下的一些错误,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也大大削弱了宋军本就不多的战斗力。张世杰作为一位致力于光复宋室的爱国将领来说,他的能力确实撑不起他的愿望。 于是张世杰带着南宋小朝廷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背后是紧追不舍的元兵。行朝先潮州再惠州,沿途屡败屡战,宋军不断损失。直到到了井澳(今广东珠海市西南),行朝的船队遭遇了飓风,大量船只倾覆,士兵坠海,而小皇帝赵昰也历经水淹惊吓,最终落下了病根,最终在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逝于雷州半岛南部的硇(音同闹)洲岛,享年仅仅11岁。这位去世时还是一位少年的皇帝,就这样在战火与漂泊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端宗虽然去世了,可是还有一位皇室子弟那就是赵昺,现在也只好把他推上去当皇帝了。所以在安葬了端宗以后,7岁的赵昺即位,改元祥兴,拜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为右丞相。而“行朝”也最终在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找到了另一个适合宋军落脚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广州新会的崖山(今新会县古井区官冲乡)。 崖山,终于来到了崖山。在《金华黄先生文集》中曾经这样评价崖山:“崖山者,在新会县南八十里,巨海中与奇石山相对立,如两扉,潮汐之所出入也。山故有镇戍,世杰以为此天险,可扼以自固,始不复事转徒矣。”新会的崖山,同样孤立于海中,但离潮阳和广州都各有四百里,与奇石莽山相对,犹如天生的两对海门。潮汐从这里出入,可以藏住船只和兵马,既有天险可守,又便于隐蔽流动作战。张世杰带着整个中国最后的抗元力量,决定就在这里结束自己的漂泊生涯。 根据《宋季三朝正要》中的记载,张世杰带着部队到了崖山以后,第一件事情首先是解决住的问题。“造行宫。六月,入山伐木,造军屋千间,起行宫三十间,内正殿以杨太妃,故立名慈元殿。时官民兵除逃窜死亡外,犹计二十万,多于船上住坐。资粮取办广右诸郡、海外四州。拘刷人匠,盖海院,造船只,治兵器,自六月至十月始罢。”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这支宋朝最后的军队确实是想要在崖山长期驻扎的。到此时官民兵还有二十万,不过这二十万不全是军队,其中有很多是文官、以及军队的家眷等等,但是还有几万军队应该是起码的。张世杰带着赵昺和一干宋朝军民在崖山渡过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时光,很快,元军的脚步就到了。而率领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却是一个汉人,他就是张世杰的老领导之子——张弘范。 要谈张弘范,先得从他的父亲张柔说起。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是金末河北地区汉人土豪。张世杰投南宋之前原来就是在张柔手下的。金朝末年,蒙古军大举攻伐,盗贼四起,张柔以聚众自保为名,拉起一支队伍,保乡为国。金国的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很赏识他。《元史·张柔传》中说:“道润表其才,加昭毅大将军,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所以,张柔本身并不是宋人,而是金国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他和他儿子后面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后来赏识张柔的苗道润被副手贾瑀杀了,张柔开始对金国心灰意冷。正好张柔与蒙古军队在狼牙岭交战,被蒙古俘虏,于是张柔就顺势投降了蒙古。此后张柔为蒙古屡建奇功,帮助蒙古军队攻占了金国汴京。死后极尽哀荣。《元史·张柔传》中载“延祐五年(1318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有这样一位父亲,张弘范也是能力很强的。《元史·张弘范》载“张弘范,字仲畴,柔第九子也。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后来他在元军攻占樊城、襄阳、芜湖,以及在与张世杰上一次对决的焦山战役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率军平定了台州之乱以后,张弘范已经做到了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这个级别基本上是在蒙古的汉族将领第一了。这一次派张弘范来指挥对行朝的军事行动,其实张弘范自己并不是很乐意的。那倒不是出于张弘范是汉人不愿意灭汉人王朝的原因,而是张弘范对于自身地位的谨慎。在《元史·张弘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本来元世祖忽必烈此次出兵是让张弘范做蒙古汉军都元帅,这意思就是蒙古人和汉军都管了。张弘范感到有点为难,于是去觐见忽必烈说:“汉人没有统领蒙古军队的先例,还是派一位蒙古大臣作为统帅吧(汉人无统蒙古军者,乞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忽必烈就安慰张弘范:“以前你父亲有一次跟着察罕(一位蒙古将领)一起打仗,结果因为俩人意见不统一,结果造成战况焦灼几次反复,这就是没有专权委任的原因。如今我把灭宋的大事交托给你,就绝对不能让你再有你父亲那样的后悔之事。(汝知而父与察罕之事乎?其破安丰也,汝父欲留兵守之,察罕不从。师既南,安丰复为宋有,进退几失据,汝父深悔恨,良由委任不专故也,岂可使汝复有汝父之悔乎?今付汝大事,能以汝父之心为心,则予汝嘉。)”忽必烈亲自赐给张弘范宝剑和盔甲,并且晓谕众军:“剑,汝之副也,不用令者,以此处之。”作为一个蒙古皇帝,能够这样信任一位汉族将领,并且把这样重要的军事行动交给他执行,张弘范的心情是可想而知了。于是张弘范自挥军南下之日起,连战连捷。在这中间,张弘范还抓到了宋朝的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文天祥。 前面说过,文天祥在行朝呆了没几天就因为受不了张世杰的排挤所以自请出外带兵了,他先后在江西、广东等地坚持反元斗争。祥兴元年闰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的队伍在海丰县的五坡岭正吃午饭。此时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在地方势力陈懿的带领下包抄上来了,宋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而文天祥也被元军所擒获。他想要吞冰片自杀未成,于是就跟着元军被押往崖山战场。张弘范对文天祥还是不错的,《元史·张弘范传》载:“获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使之拜,不屈,弘范义之,待以宾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