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百四十八章 卫道者(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四十八章 卫道者(一) (第1/2页)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SHI)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弟弟文璧(1238.3.3-1298.11.21),名天球,字宋珍,号文溪,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丞相文天祥弟弟。少聪慧博学。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与兄文天祥同登进士。文璧:文天祥的亲弟弟,他没有兄长伟大,但也不是小人。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弘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天祥论》,称文天祥有“百折不回之气,万变不逾之志”,是千古忠臣的楷模。乾隆皇帝对文天祥十分推崇,但对于文天祥的弟弟文璧,乾隆却没有留丝毫情面,乾隆评价云: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乾隆的意思是说:文璧背叛南宋,投降元朝,他在九泉之下,恐怕无颜见自己的兄长文天祥。文天祥是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个毋庸置疑。但多年来,作为文天祥的家人,他的弟弟文璧却一直背负着“汉jianian”的骂名,和文天祥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璧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文天祥又怎么看待弟弟叛国投敌这件事的呢?

    文天祥是江西庐陵人,南宋时期,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名儒生,他学识渊博,无奈多次科举不中,只得在家中办学,成为一位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文仪上有一位年迈老母,下有六个孩子,其中三子三女,三个儿子分别叫文云孙、文璧、文璋,三个女儿分别叫文懿孙、文淑孙、文顺孙。根据《尧山堂外纪》记载:文天祥,本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贡于乡。也就是说,文仪的长子文云孙,也就是后来的文天祥。文家以忠孝传家,文天祥和两位弟弟从小接受父亲严苛的教育,在学业上也略有小成,三兄弟先后考中秀才,但当时文璋年龄不大,乡邻们都认为,文天祥和文璧兄弟二人,将来必然能光耀文氏门楣。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带着19岁弟弟文璧进京赶考,二人同中进士,文天祥还获得第一名(会员)。在殿试之前,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因当时三弟文璋尚未成年,兄弟二人商议,文天祥留京参加殿试,文璧则火速返回江西,留守家中,照顾父亲。之所以这么考虑,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因文天祥毕竟是会试第一,若放弃殿试,实在太可惜。第二,文璧毕竟年轻,以后尚有机会。这兄弟二人,一忠一孝,在京城告别。若干年后,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忠一孝,成了二人一生的伏笔。

    不久后,文天祥在殿试中,以惊艳的才华打动了宋理宗,宋理宗钦定他为状元!考中状元的消息传到家乡,家人并不喜悦,因为他的父亲文仪病逝,文天祥只好辞官,回家守制。在历史上,文天祥虽然当过宋朝宰相,但他的仕途并不顺遂,因为文天祥性格耿直,力主抗战,他先后得罪了宦官董宋臣和jianian相贾似道。相比于文天祥,他的弟弟文璧性格则“沉稳”许多。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文天祥的在知瑞州任上,他的弟弟文璧被任命为新昌知县,得知消息后,文天祥非常高兴,在送别弟弟的那天,文天祥特地写了一首《别弟赴新昌》,诗云: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父亲去世,长兄为父,文天祥虽然只比弟弟年长一岁,但他这首诗明显是教导弟弟做官、做人的道理。公元1273年,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以南宋的失败告终,无数仁人志士在这场战争中壮烈牺牲,元朝的大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拿下襄阳之后,他们顺长江而下,对南宋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两年后,元军逼近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幼的宋恭帝不知所措,向天下人发紧急诏书,号召宋朝臣民前来勤王护驾,但在危局之下,响应者寥寥无几。文天祥当时正在知赣任上,他接到诏书后,立即变卖家产,招募士兵前往临安,当时蒙古兵都是精兵强将,而文天祥的几千临时组件的队伍前往临安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仅如此,他还上书给宋恭帝,请求让弟弟文璧做自己的助手。

    古人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长兄为父的年代,文天祥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兄长的提携,更是家国责任。文天祥和文璧招募了约一万兵马前往临安护驾,大军还未进入临安府地界,文天祥的三弟文璋送来消息,说家中祖母去世。文天祥和弟弟商议,让文璧回家代替死去的父亲,将祖母安葬,兄弟二人再次分道。不久后,文天祥在东南苦战,终于见到了宋恭帝赵显。当时大宋朝臣自顾逃窜,宰相陈宜中兵败后也逃往了南方,太皇太后谢道清举目望去,大殿上竟然只剩下6位大臣。于是文天祥被连升数级,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向宋廷展示了自己的一片赤心,宋廷得知他还有一个丁忧守制的弟弟,于是火速夺情,起用文璧任惠州知州,让这兄弟二人同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