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六十三章 高宗称臣(三) (第1/2页)
不日正是朝会文武百官早早来至大庆殿,垂立两侧,高宗端坐御床望了望群臣庄重道:“金使已人境,朝野仍有人对议和有微辞。圣人训云: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各位爱卿有建议则如实上奏。” 还没等高宗说完,隐隐就听到殿外有吵闹声。因为当时是在行朝,所谓的皇宫不过是原来的府治。地方很小所以大门口有人闹,里面也能听到。 满朝君臣十分震惊,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皇宫门口吵闹 高宗看了看旁边的殿帅杨沂中,杨沂中马上出去不多时回来了,附在高宗身边说了句什么,高宗满脸的不悦喝道:“把他带上殿来! 声音刚落,殿前将军韩世良押着一个布衣打扮的人来到了上殿。众臣们很惊异,王庶见了只惊得瞪大了眼说不出话来。 来人正是冯行时,他要见皇上可官服没穿,侍卫不让进可巧韩世良正是韩世忠的弟弟,认识这冯大人。当韩世良听到侍卫汇报说宫门口有个布衣打扮的人要进宫,不让进就不走还说他是个知县,韩世良很奇怪就要出门来瞧瞧,嗬,这下子冯行时找到救星了,韩世良把他带到自己办公的地方,问明了情况后,韩世良也不敢让他进殿,他就与韩世良吵结果惊动了皇上。 高宗一看真是冯行时,便喝道:“冯行时,你身为朝廷命官,一县之主,为何身着布衣大闹朝廷,应当何罪” 冯行时忙道:“皇上现在我已不是县令了,不过是一个布衣而已。” “什么你敢戏弄朕,你长了几个脑袋” “皇上,草民在任上时,金使人境船上有‘诏谕江南使’之旗,不以国体待我,还让臣跪接金使诏书,以天子之礼事金,臣不服便自行挂印面去,所以现在臣已是布衣了。” 这话一说出来满堂晔然。高宗气得说不出话来,愤怒地挥着手,让韩世良把冯行时拖出去。 这时礼部侍郎兼侍讲张九成出列道:“皇上,金人数次失信,盟墨未干便以无名之师攻我不备。今日议和又辱我国君,臣以为不可议和!”秦桧见高宗正气得脸发黄便出列道:“张大人,以国喻人,道理是一样的,只有能委曲求全,才可有所成就。 张九成轻蔑地笑道:“在下不敢与相公苟同。” 高宗见秦桧出面,便道:“如能使百姓免于战火,安度余生,朕又何惧受一己之屈” 吏部员外郎祷忻奏道:“皇上,今大金既以诏谕江南之名而来,我朝岂不成了大金的臣属了吗大金乃犬羊之辈、毁我宗庙,劫我二帝,据祖宗之地,皇上岂忍向其跪拜” 礼部侍郎尹惇也奏道:“皇上《礼》曰: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现在皇上相信仇敌之言,这不是失了不共戴天之义节了吗” 秦桧见高宗被问得哑口无言,忙道:“诸位大人,议和之事可是关乎国家安危啊。” 吏部尚书张焘见秦桧如此之说,便奏道:“《传》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今日用这二难来立国,危乱之道有何安危而言“ 高宗面对这些人的奏对,十分难堪愀然变色,自我解嘲道:“卿等之言可说是忠言进纳,朕很高兴士大夫能如此尽忠,朕甚感欣慰、朕自有分寸不会任敌宰割的。”说罢高宗离席而去。 刚退至后堂,秦桧便随身进来高宗回头望着他道:“又有何事”秦桧小心地附上身子去,小声道:“皇上,臣刚接淮上军报,金使的船只遭红巾军偷袭。” “什么伤着使者没有”高宗大惊,急切地问道。 秦桧摇摇头:“没有,不过贼寇撕碎了‘诏谕江南使’的旗帜,便退去了,并没伤及使者。” 高宗这才舒了口气,向后一靠眯上了眼睛。 秦桧立在一旁小心说道:“皇上,依臣之见,这红巾军并非贼寇,可能是官兵假扮的。” “噢,卿听到风声了”高宗闭着眼问道。 “没有,不过这事有些怪,若是贼寇为何只毁旗帜而不伤人分明是有人对议和不满故意暗中破坏。” 高宗微微点点头,唉了一声道:“传朕的旨意,让金使者弃船登陆。从张俊的防区来并下一道诏书:使者南来,途中有敢生事者、立刻贬窜。” 秦桧得了这旨意自是高兴,马上召集自己的死党刚提拔的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参知政事孙近、给中事楼炤商讨对策,孙近道:“相公若议和,必除今日所奏之人才可成事。” 秦桧看了看一旁的勾龙如渊,阴阴地笑道:“御史大人,弹劾官吏可是你的工作哟。” “相公请明示,如何弹劾” 秦桧把脸一沉不悦道:“这是你的事,为何要问本相” 随后这几个人躲在屋内商量了半日,终于准备好了弹劾张九成等人的奏章,等他们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父亲大人,快开门!” 第二天一早,秦桧在梦中就被一阵敲门声惊醒 “是谁呀” “是熺儿,父亲。” “哎呀,有什么事这么催。”秦桧看看窗外,天刚蒙蒙亮被窝里挺暖和他不想起床。 “磨蹭什么,儿子在外等你多时了,有没有个老子的样”这是妻子王氏严厉的声音。 秦桧闻言,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马上起来默默穿衣服。他怕老婆在当时是有了名的。秦桧为什么怕老婆王氏,王氏为什么在岳坟前跪了几百年,那是因为王氏的家族太牛气了。秦桧成为宰相是有王氏的一份大功劳的,当然害死岳飞据说也有王氏的参与。 秦桧边扣衣服边打开门,一股寒风吹进来,他打了个冷颤,看看门外站着的秦熺一脸的惊慌,便问:“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把你吓成这样” 秦熺也不说话,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来递给了秦桧。秦桧不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