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四十二章 东南崛起 (第1/2页)
但是高宗的这一不堪回首的经历却意外造就了温州在南宋时期的快速崛起,可谓是一路晦色中的一丝丝令人欣慰的光亮。在宋代尤其距今七八百年前的南宋,温州有幸成为中国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港口,温州地方经济融入了与丝绸之路异曲同工的“瓷器之路”,走向空前的繁荣。温州制造的海船,装载着瓯江流域的特色物产,成百上千艘驶出瓯江口,奔向东南亚、非洲和欧州。金军的骑兵、步兵骁勇善战,非常强悍,在广漠的中原击溃了宋军防线。宋高宗从海上乘御船逃亡一路南逃来到了温州,在大门岛、琯头、江心屿、鹿城广场路一带小住了50多天。 高宗的“逃亡”对温州这座城市,意义非同一般。皇帝住在江心屿的十几天里,一边在寺院里潜心禅修,偶尔玩玩字画心里惦记着失去的大片河山。他站在岸边遥望着瓯江水潮涨潮落,心里盘算着如何破解危局。这个时候温州最大的造船场就在江心屿对面的郭公山脚下,一艘艘正在打造的木质海船及匠人的劳作场面,跃入他的视线让他印象很深。与此同时从瓯江上游龙泉方向驶过来的木船,把一箱箱精致无比的龙泉青瓷,运到温州港口装上大海船,分批运送出瓯江口,去往海外。皇帝是亲眼目睹了温州的造船工业和繁荣的海运业。高宗肚子里有本财政帐:朝廷可没往这个地方多投钱,但是这个地方是如此的繁华。经过十多天的考察他得出结论:“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 当时的明州(宁波)与温州同是南宋两个最重要的出海口,但在南宋时期的际遇确实有明显的差别。确实有时就是那么一点运气的成份在内,经济更为发达的明州因为更接近杭州后来惨遭金兵屠城,元气大伤。相反温州就因为相差了那么一二百公里的路程,如有天佑金兵到达台州已成疲惫之师,再没有气势和兵力南侵。高宗皇帝建南宋,事实上定都杭州后,为了政权的延续他谋定国策,把注意力放到外海贸易方面,“号召对外开放,向海外招商,不光以招商引资为国策,更以拓海为战略”。由此温州港一跃成为南宋的第一港口。温州的地位瞬时高了,大发展的机遇来了。从此山不再高皇帝也一下子近了。有国外学者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地方的经济直至企业发展,与政治分不开。而在古代皇权就是最大的政治。 文人们喜欢将今天的江心屿喻为“诗之岛”,似乎登岛驻岛全是来舞文弄墨的,其实就高宗皇帝而言,人在逃亡途中哪有心情赋诗作画?他是强装镇定,内心实际是慌的不得了。当时的岛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航标灯塔,指引着瓯江上下游过往的贸易船只,启发了皇帝新的经济思路。那一刻温州的江心岛更象南宋的复兴之舟,在“诗与远方”的选择中,皇帝把远方看得更重要。 早在北宋,温州的造船业已初具规模,后期更是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并运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一个核心技术带动了一个大产业-造船业的快速发展。瓯江的沿岸、古平阳蒲门,都是宋代造船的重要基地。公元1090年温州分到的造船年度计划是600艘。温州既能造海防船,也造客货船。这些官营、民营的造船机构叫造船场或造船坊。浙南多山,山多林木必多,松木、杉木、樟木都能派上用场。温州的先人们心灵手巧,在朝廷的技术规范指导下,匠人们大显身手造船技艺更是有了极大的提高。“南宋后期浙东明、台、温沿海三州,不计绍兴府,民间海船已近两万艘”,山海优势此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浙南都有哪些好货物出海呢?有两大件值得一提,一是龙泉过来的青瓷,一是海边滩涂上嗮出的海盐,一个出口,一个内销,都是高附加值的货物。此外还有极富盛名的漆器、木材、柑橘、酒、茶叶等等名目繁多的货物都可以出口及内销。宋廷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海上贸易,并且有政府颁布的市舶条法作为法律制度保障,形成了船主、纲首、中小商人合伙经营的多种形式,从货物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条完完整整的产业链。那个繁荣的时期里,自备大型商船的温州巨商已不鲜见,并且当时的温州马路上寺院里酒肆茶楼里,时常有肤色不同的各国僧侣、商人的身影,至今温州商人遍布世界各国形成有名的温商具有历史的渊源。宋代造船业发达是商业贸易在推动俗话说有需求才会有动力,当时的海上贸易几乎全为民营,这就为古代温商的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造船的能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