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九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一)  (第2/3页)
挖的新沟地势低于淮河,如果挖通八丈沟,不仅不能减轻水患,雨季反倒会导致淮河水倒灌,最终颍州城也自身难保。    以上这两个结论都是苏东坡经过科学的调研和实地测量后得出来的。所以他向朝廷据理力争,朝廷派大臣来颍州实地考察后,完全同意苏东坡的意见,八丈沟工程最终停工。苏东坡顺势向朝廷奏请留下民工一万多人,开始疏浚颍河,彻底治理颍州西湖。    他带领属下赵令畤制定规划,并亲自在颍州西湖现场指挥。遗憾的是,没有等到工程完工,元祐七年(1092)正月,苏东坡接到朝廷的调令,先是任命郓州知州,没有到任又改派扬州知州。    苏东坡虽然离开颍州,但他时刻牵挂着西湖。三月十六日,西湖工程全面完工,赵令畤向他写信报告这个消息的时候,苏东坡非常高兴,他挥笔写下《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壶中春色饮中仙,    骑鹤东来独惘然。    犹有赵陈同李郭,    不妨同泛过湖船。    颍州西湖历史悠久,但是在唐宋之前知名度并不高。自从欧阳修、苏东坡等人来到颍州之后,把西湖融进诗文之中,颍州西湖也随着他们的生花妙笔而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之湖。苏东坡在颍州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半年,但是他对颍州感情深厚,留下了《洞庭春色》等六十多篇诗词、墨迹。苏东坡这一次离开颍州后,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不过他时刻想念颍州西湖,曾写下“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颍”指的是颍州西湖,“杭”指的就是杭州西湖,当时苏东坡是由衷地赞美颍州西湖,在他的眼中,认为颍州西湖和杭州西湖一样美丽,甚至难分伯仲。    苏东坡在杭州曾经有过两次任职的经历,所以他和杭州西湖结下的不解之缘更为深厚,杭州西湖也从他的笔墨文章里名扬天下。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是在熙宁四年(1071),其实苏东坡刚到杭州的时候,西湖还不叫西湖。因为西湖原先是钱塘江的一部分,在北宋之前,又叫武林水、钱塘湖,天禧四年(1020),郡守王钦若上报朝廷,把西湖当作放生池,禁止百姓捕捞鱼虾,所以这个时期的西湖就叫放生池。当时,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在公务之余,他把满腔的热情投放到杭州的山水之中。熙宁六年(1073)的一个夏天,苏东坡乘船游览西湖,刚才还是水光潋滟,艳阳高照,突然飘过来一片云彩下起雨来,瞬间山色空蒙,周围的景色变得如梦如幻。苏东坡被眼前的美景感动了,他当即写下无名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有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美景从此鲜活起来了,西湖也就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这一次,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足有3年,杭州西湖不仅赋予了他无穷无尽的才思,而且还给他创造了一次偶遇——在烟波浩渺的西湖上,遇到了后来相伴一生的红颜知己王朝云。    据说还有一种更美好的说法,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新之意,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    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的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朝云与苏轼的关系很奇特。她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艰难岁月,但一直没有苏轼夫人或妻子的名号只是到了黄州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    熙宁七年(1074),苏东坡改任密州知州,从此离开西湖。这期间,苏东坡想念杭州,杭州也想“长留学士住西湖”。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第二次与西湖结缘。这一次,因为洛蜀党争,苏东坡又一次被迫离开朝廷,来到杭州任知州。    与西湖阔别了整整15年,等苏东坡再次看到日思夜想的西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却让他大失所望。由于西湖长时间疏于治理,已然到处杂草丛生,水道淤塞,湖床干涸,水光潋滟已无处可寻,山色空蒙也失去了以往的颜色。面对着一片衰败的景象,苏东坡上报朝廷,请求治理疏浚西湖。朝廷虽然答应了苏东坡的请求,但是中央无款可拨,只给了一百张度牒,也就是僧人的出家证明作为工程经费。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再加上政府剩余的救灾款一万贯,东坡就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征集民工20万人,开始西湖治理工作。他首先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