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五十九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一)  (第2/2页)
不诚,拖而不决,留在馆舍不肯离去。沈括就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发现宋辽过去商定的协议是以古长城为界,而黄嵬山在古长城以南,相距有三十里之遥,遂上表呈报朝廷。神宗赏赐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廷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    熙宁十年(1077年),侍御史蔡确以依附大臣(吴充)、越权言事(免役法归司农寺负责)、前后态度不一等理由弹劾沈括。七月,沈括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为由,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沈括到随州后,寓居于法云禅寺,无亲无故,且行动受到很大限制。随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忧伤、灰暗的时期,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从政萌生出一丝“悔意“。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驾崩,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大赦天下。沈括也得以内迁,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本州公事。秀州地处江南,毗邻故乡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从颓废中好转起来,遂专心于学问。元佑四年(1089年)九月,沈括改任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准于外州居住。接到诏命后,沈括就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购置的梦溪园,在此隐居,创作《梦溪笔谈》。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从沈括的经历可以知道他对兵器,地理,自然科学等方面可以说得上精通,沈括本是改革派中不可多得的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官员,特别对自然科学,军事科学,水利建设,外交等方面有独到的学识。如果能在变法中大展身手,那么对于实现变法富国强兵的根本目的肯定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是因为对变法的一些需要改进的措施提了一些意见就被打压,实在可惜。    新党连自己内部的成员变法的干将都不放过,对那些反对变法的旧党成员,更是不会手下留情。在新党成员基本灭失理智的斗争下,一场宋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字狱案件不可避免的拉开了序幕。这个文字狱案件叫作乌台诗案,这个被陷害的大臣,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苏轼。    苏轼是大宋历史上围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纵观大宋整个历史,可能人们最熟悉的人物排名,苏轼应试不会排出三名之外。纵观古今,几乎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比苏轼更有才华,也没有一个人能像苏轼那样全面发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无一不精。    苏轼是宋朝文坛公认的大才子,其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六家之中,其文更是独古魁首。苏轼的诗,与友人黄庭坚齐名,号称“苏黄”,位列宋朝诗文的顶点。苏轼的词与南宋的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风的鼻祖。苏轼的绘画,虽无后世的宋徽宗有名,但也号称是“湖州画派”的开山鼻祖。苏轼的书法很著名,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合称“北宋四大家”,名垂后世而不朽。    才华出众的苏轼还是一名优秀的水利工程师,他在杭州修建苏堤疏浚西湖在惠州修建水利工程等,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科学成果,也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工程,杭州苏堤更是成就了杭州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苏轼还是一名超级美食家,他发明了一桌子的菜大名鼎鼎的东坡rou更是游客到杭州之后必尝的美食之一,苏轼为中国美食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一个人能够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工程、美食等领域成为大师,位列于时代的巅峰,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虽然苏轼在上述领域中拥有永垂不朽的成就,但他的仕途之路却十分不畅。苏轼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为官甚至四处流浪中度过。这位大宋文坛第一才子,不仅遭遇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甚至还被人陷害差点惨死监狱中。那么如此反差的生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苏轼的一生,又经历了事情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