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四十八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九) (第1/2页)
平心面论,被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有时候确实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有时候一意孤行,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但是不管你多么讨厌王安石这个人,多么讨厌他的新法,新法中的青苗法确实是一个利国利民、兼顾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的好法。那么这个青苗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咱们都知道,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中,农民一年最苦的时候就是春天。因为这个时候秋粮已经吃完了,夏粮还没有收获,老百姓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老百姓这个时候也是有粮有钱的。因为他们的田地里有很多的青苗,这些都是钱。只是没到时间没法变现罢了。 鉴于此每到百姓青黄不接时,有钱有粮的富户人家或高利贷者就会借给农民一些钱粮,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当然这些钱不能白借,老百姓要用田地的青苗作抵押,到时间了连本加息偿还。百姓和富户签署了这种“抵押贷款”后,如果风调雨顺,老天爷赏饭吃粮食大丰收了,农民偿还了这种“高利贷”后大家就相安无事,二不相欠了。可一旦遇到了天灾,老百姓的庄稼颗粒无收,这个时候问题就严重最。借了钱的老百姓一但还不上高利贷就只能卖房卖地,来偿还这种高利贷了,这时候士地兼井、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相关社会治理的问题便产生了。对于这种现象,王安石最初在地方上当官的时候就碰到过,期间根据实际情况也采取过一些可行的措施来帮助老百姓渡过这段时间。最终王安石在地方为官时采取的措施得到的反馈都是比较好的。老百姓对王安石都是非常感谢的。所以等到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变法时针对上述情况及老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就颁布了一道新的法案--青苗法。所谓青苗法,就是由国家向老百姓发放这种民间已经流行的“抵押贷款”即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百姓提供贷款,秋后连本带息再还给政府。当然国家的贷款比民间的贷款利率要低的多,这样就可以让百姓免除“高利贷”的剥削但同时解决了百姓生活中的困难。 实行青苗法所需要的经费,对政府而言根本也不是问题。原本各地为了救灾和平抑物价,原本就在各地储备了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作为青黄不接时的“抵押贷款”既能物尽其用,也能防止它们久留腐烂。总之,用国家的储备粮食作为“抵押贷款”,既能解百姓的燃眉之急,降低他们被高利贷剥削的程度,也能用钱生钱,增加国库之资。这个“青苗法”确实利国利民,堪称公私两利。完全已经具备现代社会银行的功能,王安石的金融眼光真的非常独到,如果王安石再迟出生五百年估计大明王朝在他的领导向不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而是正式走向资本主义了。 难怪王安石在变法前曾夸下海口,新法的实施定能做到民不加税而国用足矣。在王安石的眼中,青苗法堪称宋朝第一能挣钱同时又能利民的大法,毫无瑕疵可言。 然而王安石并不知道,这个新法在实际cao作中却变得非常可怕甚至几乎演变成了一场“亡国之法”了。用老百姓的话讲,歪嘴和尚念经,越念越歪。这个变法的危害在实际cao作中存在如下的危害: 首先,地方官员随意提高利率,最终导致老百姓根本还不起本息。当时王安石在深入研究后,制定的贷款标准是,收取半年20%的利息,即贷款1000元,半年后还1200元。也就是按目前的说法是,年利率是33.3%左右。这个利率放在今天,绝对是正宗高利贷了。完全处在扫黑除恶的范围内了,是要严厉打击的重点对象了。但对比当时的民间的贷款标准,王安石的这个利率,显然要轻得多得多。 史料记载,王安石制定的这个贷款利率,只是民间高利贷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民间的高利贷,要比王安石的标准狠得多。更有甚者,民间曾有过“月息60%即月息六角”的记录,即贷款1000元,半年后就要还本息4600元。年息七分二即年利率720%,妥妥的逼死人的节奏。 所以王安石规定的利率在当时的对比下确实是比较少的,但是王安石下手轻,他手下那群如狼似虎的官员,下手可一点也不轻。为了提高或超额完成自己的业务量,为国家挣大钱,好增加履历提升官职,那些执行青苗法的官员强行要求百姓贷款,官员们还同时随意提高利息。他们随便把月息加到30%、40%、50%,到了最后有些地方的利息,竟然是原来设定的三十五倍之多。不客气的说,简直是他妈的都要拉出去砍头的货色。 三十五倍,就是月息700%了!这个月息比民间最狠的利息还要高的多的多!这个利息我一度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凡是一个有脑子的官员应该不会这么干,这个利息何止是要把人“逼上梁山”,简直就是不让人活了!但是想到我们大放卫星时期出现的亩产万斤的报导,出现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也不得不相信为了升官升职,王安石的手下官员应该也做的出这样的事。原本利国利民的低息贷款,在下级官员的手中变了味,变成一个官府强行推行的高利贷了。这样的结果恐怕让王安石始料不及。殊不知还有更让王安石始料不及的呢! 其次,除了国家的高额利息,百姓们还要增加很多其他成本,才能贷到政府的“抵押贷款”。这些成本就是百姓向官员缴纳的“手续费”。以前农民向地主贷款双方讲好价格,就能拿钱。现在跟官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