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三十七章 山雨欲来(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三十七章 山雨欲来(一) (第2/2页)

理下了两个“撒手锏”,让你根本无法自作主张,自由发挥。

    第一,虽然在皇帝的“差遣”下,官员有了权力和官职。但是等事情办完了,皇帝的“差遣”就结束了,这些权力和官职就得上交。因此,对于这些官员而言,即使有了皇帝的“差遣”他们也不过是一个“临时工”等干完工作了,这些官员就下岗待业,只能重新找工作了。重新寻找上岗的机会,不但折腾人而且不容易找到固定的工作人员。甚至在军事领域,也是如此cao作,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上下不固定的局面。在其他领域,这种上不知下,下不知上的情况还不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在战时,军队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轻则指挥不灵,重则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大宋的军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样的指挥系统,最终造成了战斗力不强,屡屡军事斗争失利的严重后果。太宗时期杨家将的领导人杨业最终兵败被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战到最后自己没有一支亲军护卫,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突围。因为杨业压根就没有亲兵,根本没有办法指挥精锐的有利的部队实施突围。虽然当时有士兵被杨业的爱国精神感动,愿意和他共存亡。但是这种临时的部队,没有经过长期的磨合,怎么能领悟领导的意图,实施有效的方案。所以杨业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死于大宋的僵化军事体制。更为可怕的是,不但杨业之死和大宋的僵化体制脱不了关系,就连大宋的最高统帅-宋太宗也差一点死在这种僵化的体制之下。宋辽之间的高粱河之战,大宋在前期占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最终十多万大军,一败千里损失极其惨重。最高统帅-宋太宗也身中多箭,单人牛车落单而跑。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果?当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不可否认连皇帝身边也没有一支近卫军誓死保卫最高统帅,肯定是造成宋太宗中箭单人狼狈而逃的最直接的原因。试想,如果是大秦帝国的军队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人头会因此而落地。反观宋太宗的做法,没有任何人因此而受到处罚。因为宋太宗也明确知道,这不是哪个将领的错误,根本就是大宋自己的体制所造成的后果。当然,我们在前面讲过,这也有可能是一场内乱。不管是哪种原因,他根本无法就此后果来处罚任何一个将领任何一个士兵。此事的结果只能是宋太宗由此再也不提北伐收复幽云之地,大宋政权的边境危机一直伴随到灭亡的那一天。

    第二,专业绝不对口。为了防止官员专业对口培养自己的势力,赵匡胤在“差遣”工作的时候,一般不找“对口”的行业官员,反而绕来绕去,去别的部门找一个“稍微对口”的兼职生,对其委以重任让他管理这件事情。拿外交部部长举例,在任命时赵匡胤绝不会任命搞外交的专业人员而是可能会让商业部的人员来兼任。他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外交部部长大权独揽结党营私、脱离管治。以上就是大宋立国之君赵匡胤建立的“官、职、差遣”制度的大概内容。

    赵匡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最大限度地控制官员的权力,让官员有名无实,或者是有实无名。即使官员有名有实了,也可以用“专业”和“时间”来控制他们的权力。让他们无法做大做强。不得不说,赵匡胤为了建立这么一套制度,真可谓呕心沥血。但他建立的这套制度,也让帝国管理混乱,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了,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大家都是兵不认识将,将不认识兵,军队由此不能上下一心,其战斗力可想而知。碰到弱一些的五代十国的那些军队,大宋的军队可能在顺境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一些胜利。但是一碰到辽国或西夏那些战斗力更强的军队,最终大宋军队人数越多只会败的越快,结局越惨。不得不说,赵匡胤设计了这么一套深奥无比的制度,其本质目的就是更好地管理这些官员,防止他们造反。同时它可以把帝国的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的手里,让赵匡胤大权独揽。大宋在立国之初,针对五代十国的武将们,大臣们有奶便是娘,动不动发生变节叛乱的现实,确实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设计。

    但是随着大宋政权的稳定,后续的统治者不知道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变动,显然就不是明智之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初设立的这套制度并没有挡住官员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反面出现了更大的弊端,并且愈演愈烈。这个弊端,就是困扰大宋数百年的冗官。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因为官员是“官、职、差遣”三种任命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定会出现有名无权的闲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