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二十九章 包拯-宋朝最著名的文臣(四)  (第1/2页)
    包拯为官,留下的是一路传奇,那么他的家庭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后人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工作和生活全面的了解,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人。世人皆知包拯清廉,断案公正,却很少了解他的家庭。事实上,包拯一生有二妻一妾。最早娶进门的妻子是张氏,然而张氏婚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没有为包拯诞下子嗣。于是,包拯迎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人家,其曾祖父是董希颜居地洛阳,曾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伐,以军功累升至宁州刺史(是身份较高的武臣,并非实职)。董氏父亲是董浩,曾在鄂州担任武昌令。    董氏举止端庄,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犬马,爱看佛经,是包拯的贤内助。当包拯擢升为枢密副使,参与国政时,她也由仁寿郡君晋封为永康郡夫人。按照惯例,董氏要前往朝廷拜见皇后。皇后远远望见董氏穿的仍是普通百姓的衣服,便深有感慨地说:“看包夫人那般衣着,就知道包拯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啊!”董氏比包拯小三岁,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育有一儿二女。儿子名叫包繶,朝廷加恩封为太常寺太祝。包繶在二十二岁时,迎娶了十九岁的淮阳崔氏为妻。崔氏也是家族显赫,崔氏母亲吕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之女,崔氏就是吕蒙正的外孙女。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叫包文辅。然而,不幸的是,包繶在与崔氏结婚第二年就病故了。    家中只剩下了儿子的媳妇崔氏和孙子包文辅。这时的包拯,已经五十五岁,在古代俨然高龄,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的内心十分悲痛。    崔氏丧夫时才二十一岁,刚刚新婚两年,仍属年少,可见其心情悲痛。包拯与董氏不忍心她一辈子守寡,但又担心她情绪不稳定,于是便派人主动“询其意”,表示愿意将她“还宗”,及回到娘家之后就可以另觅良缘,再寻夫婿。根据《崔氏墓志铭》记载,崔氏得知包拯与董氏的想法之后,却“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拯发誓说:“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崔氏说自己生是包家人,死是包家鬼,誓死不嫁,一心侍奉二老,抚育幼子包文辅。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包拯的孙子包文辅,也在5岁时夭折。短短几年之间,包拯先是丧失了爱子,然后痛失孙子。崔氏悲痛万分,但仍不改嫁。崔氏母亲吕氏前来探望女儿,劝其改嫁。    她对崔氏说,“今荆州吾兄龙图之子,年三十,为信州幕(一种低级幕职官),其人足依也。吾已许以汝为妇,必往无疑。”此时崔氏已经三十岁,吕氏早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同是三十岁的男人,硬性要求她改嫁。崔氏不愿,回答说,“母不谅乎!倘欲嫁者,不俟今也!”她表示,如果自己想改嫁的话,不必等到今日,责难母亲吕氏不理解她。母亲吕氏又反驳崔氏说,“夫死守子,子死何待?”崔氏坚持不从。母亲吕氏顿时大怒,逼女儿服从,并说:“吾老,数千里而来,使我独归乎?”崔氏以死相逼,说:“苟不如志,即以尸还包氏。”随后崔氏便返还了包家,说明情况,亲友们皆为她孝义行为所动,也不再相逼改嫁。董氏颇有感慨,将其事迹上报官府,朝廷授封崔氏为寿安县君,知庐州事张田还特意撰写了《崔节妇传》。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在家中过六十大寿。许多亲朋好友送来寿礼和祝贺。但包拯立下了不收重礼、不见来人的规矩,并令人守在衙门口,拒绝寿礼。可谁知,第一个来送寿礼的竟然是当朝天子,派来送礼的是司礼老太监。这可难住了守门人,当今天子的礼不收,那就是抗旨不遵。    但是,包拯的命令亦不可违背。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写在一张纸上,呈现给包拯。老太监大笔一挥,在红纸上写下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cao劳似魏微。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这四句诗被拿到衙内呈现给包拯,不一会儿,红纸又被送了出来,只见原来的四句诗下面又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cao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司礼老太监看完之后,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红纸回宫交差去了。没多久,又有一位老人送来寿礼。只见那老人说,“今日,相爷六十大寿,大家推举我送来‘小妾’,给相爷祝寿。”守门人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责备老人无礼,想破坏包拯的晚节,随后便要打发他走。老人没有离去,当场吟诗一首,“月月花开天地间,香飘四季令人叹。但愿相爷长健在,勤为百姓除赃官。”    此时,包拯从屏风后面踱步出来,对老者频频长揖,还意外深长地吟出了四句诗来:“赵钱孙李送二妹,黎民情谊不可昧。一日三餐抚心问,满腔热血比花红。”包拯收下了这份礼物。原来,这寿礼是一种鲜花,名为“红二妹”。随后,几位农民高高兴兴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