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0三章 千古名臣范仲淹(十二)  (第2/2页)
淹有四个儿子,每个都成才,而且继承了乃父的高尚品格。这在范仲淹眼里,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范氏义庄创建之初,主要由范仲淹与其退休闲居苏州的二兄范仲温商议,订立规矩并安排各项事宜。范仲温前后经营四年,使刚兴办的义庄走上了轨道。父辈们离世后,范家第二代开始接力。范仲淹的几个儿子都能遵从父训,承继乃父志愿,光大乃父事业。除长子范纯祐去世较早,其余三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都积极参与义庄事务,投入钱财和精力。    不但范仲淹自己成为千古名臣,但的后人也都非常了不起。他的四个儿子中,名声最显的是次子范纯仁。范纯仁两度出任宰相,官职超过父亲,但一生以父亲为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徇公忘己,颇得乃父“真传”。史家评价他,“位过其父,而几有父风”。范纯仁任职地方时,曾帮一个县官洗刷了冤情。这个县官很感激他,特地写了感谢信送到范府。范纯仁拿过信,看都没看就回复说:“我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了。”家人很不解说你帮了他,人家表示感谢是应该的,为什么要推托说不记得这回事呢?范纯仁说:“为别人做好事,于自己是一种欣慰,对别人却是一种负担,我这样做,不过是帮他卸下感恩的包袱罢了。”范纯仁的道德境界,由此可见一斑。做了好事要求对方感恩,否则就骂对方忘恩负义,这是大多数好人的道德层次。但范纯仁的道德境界明显超越于此,做好事并非为了对方感恩,只是为了自己心安仅此而已。范纯仁做过很多类似的事情,在北宋官场广为流传。他后来官居高位,为朝廷推荐了很多人才,那些人升了官,却压根儿不知道是被谁推荐的。朋友劝范纯仁,你只要说出是你推荐的,他们自然感恩于你,主动聚拢到你门下了,可你为什么不说呢?    范纯仁答道,我举荐他们,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有品行,而朝廷也能得到正直能干的人才,我又何必把公事变成私恩呢?范纯仁跟司马光是姻亲,关系很铁。当王安石的新党主导变法时,他们都被贬出京。等到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得势——只要是王安石支持的一概废除。但这时,范纯仁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可取的一面,不能因人废言。司马光很震惊,质问范纯仁,你忘记当年王安石如何打击我们吗?怎么还为他说话?朋友们也劝范纯仁,你好不容易才重返中枢,千万不要违拗司马光这个新宰相呀。范纯仁不为所动,感慨一声:如果现在为了讨好司马光而得到他的喜欢,那还不如年轻时讨好王安石而致富贵呢。为此范纯仁后来又遭朝廷冷落,但他并不沮丧。他的个性跟他的父亲一样,“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氏义庄传到范纯仁兄弟几人负责管理时,范纯仁特意将父亲订立的义庄规矩刻石,要求“子子孙孙遵承勿替”。他还跟两个弟弟对义庄规矩进行完善,规定范氏子弟参加科举可以领钱十贯,领了钱却不去参加考试的,要追缴回来。由于担心义庄规矩跟不上未来的时代变化,他专门在规矩里写上一条:如遇到义庄规矩中未尽的事宜,掌管人与范氏诸房可共同商议修订,在祠堂中禀明范仲淹灵位后施行。跟父亲一样,范纯仁的俸禄,基本也投入到义庄之中。《宋史》有载,范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    范家第二代之后,第三代又接力维持义庄,每当朝代变化时,总有热心的范氏后裔站出来,带领义庄走出困境。南宋末年有范之柔,明末有范允临,清雍正年间有范瑶……一直到清末宣统年间,范氏义庄有田产5300亩,运作良好。范仲淹死于1052年,范纯仁死于1101年,北宋亡于1127年,南宋亡于1279年,元朝亡于1368年,明朝亡于1644年,清朝亡于1912年,而范氏义庄终结于1947年左右……超越人生与时代,这就是传承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家族传承,真正的精神传承,值得千年以后的我们重新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