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六十二章 澶渊之盟(四) (第2/2页)
五台山在内的边境地区寺庙不得收容来自辽朝境内的行者,除非有人担保。 而当时宋朝也曾采用过同样的办法,比如在澶渊之盟签订后不久,宋朝雄州知州李允则也曾派州民张文质化妆成和尚,进入辽朝刺探情报。而后来这个张文质在辽朝甚至一度混成风生水起,成为了辽朝的官员。而除了僧人这个身份之外,商人以及生活在边境地区,名义上既接受宋朝管辖也接受辽朝管辖,但实际上双方又都不能真正对其进行有效统治的“两属户”也成为了双方谍报机构都很重视的群体,双方都在其中发展了大量谍报人员。当时宋朝边境地区的地方官其实也都曾负有对领导对辽谍报工作的责任。比如在公元1093年,当时担任定州知州的苏轼(苏东坡)就曾经上报说自己手下的谍报员契丹四哥发来情报,说辽朝当年出现天灾,盗贼四起。另外一名谍报员李坚也报告说辽朝发生饥荒,有土匪四处抢劫,所以苏轼要求朝廷通知边境地区加强戒备,防止辽朝境内的土匪入境抢劫。而除此之外,因为在澶渊之盟后双方建立了常态化的官方往来机制,当时每年对方皇帝和皇后生日前后,以及新年前后,宋辽双方都会互派使团祝贺。而这些使团在很多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谍报人员的作用。 比如在公元1084年,辽朝派使节贾师训出使宋朝,他在宋朝期间秘密采集了宋朝大量军事和国务情报,回到辽朝之后立即报告给了辽道宗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对他的报告高度重视,自己亲自深入阅读多日。不久之后贾师训就得到了升迁,而这也说明他所搜集的情报肯定是具有高度价值的了。而宋朝当然也知道辽朝使节会搜集情报,所以对接纳使节的人员可能泄密问题也高度重视。在公元1051年就出台了政策,明确规定如果有通事(翻译)等人员泄密会被处以流放海岛等重刑。而且其实在防范辽朝使节刺探情报的同时,宋朝派往辽朝的使节差不多也都做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在宋仁宋时期出使辽朝的宋使张沔(miǎn)在回到宋朝之后,立即向朝廷报告说辽军有异动,宋朝边境需要立即戒备,果然不久之后大量辽军就云集宋辽边境地带,要求宋朝割地。而在后世最为著名的宋朝人之一包拯(包公)其实也曾出使辽朝,他在回到宋朝之后也曾上奏宋仁宗说自己刚刚出使辽朝回来,所以“敌中情伪,颇甚谙悉”。也就是说自己对辽朝军政情况了如指掌,这说明他在出使期间也收集到了大量情报。 而在公元1111年,宋朝宦官童贯在与西夏作战取得了一定胜利之后,认为此时攻辽可能也有一定胜算。因此主动请缨,要以使节的身份出使辽朝,收集作战相关情报。而他在辽朝期间,不但刺探了不少情报,还收买了一名获罪的辽朝官员马植,后来甚至策反马植叛逃到了宋朝。之后童贯把马植引荐给了宋徽宗,宋徽宗还给马植赐名为赵良嗣,而马植也为宋朝提供了大量辽朝的相关情报。除了利用自己派出的使团打探情报之外,当时有记载显示,辽朝甚至还曾经通过第三方对宋朝进行过情报刺探。比如一些史料显示,当时因为宋朝对与辽朝的使团高度戒备,所以辽朝还曾经利用过跟双方都有人员往来的高丽。他们当时曾多次在高丽派往宋朝的使团中安插了自己的线人,利用使团在宋朝活动之机探查各地形势,甚至绘制地图,为自己服务。 宋辽谍报活动各自有什么战果?当然,因为宋辽在历史上多数时期还是处于相对的均势(辽朝稍占上风),所以双方相互的谍报活动并没能打破这种均势,但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这些谍报活动还是产生了一些胜负的。比如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前的宋太宗时期,宋朝边将贺令图曾非常坚定地主张要收回幽云十六州等地,这也很自然让他受到了辽朝的忌恨。结果辽朝将领耶律逊宁就想出了一个计策。他首先派人找到贺令图,说自己要投降宋朝。同时自己也在自己的军营中散布传言,说自己想会见贺令图,利用贺令图派遣在自己营地周边的谍报人员把这个情报也传了回去。而当贺令图认定耶律逊宁想要投降,自己率领上千人马前去迎接时,耶律逊宁却率领大量军队发动突袭,最终生擒了贺令图。而这也是辽朝利用谍报战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了。当然,辽朝谍报人员送回的情报虽然有些时候曾经使辽朝得利,但有些不够准确的情报却也曾经使辽朝闹出过笑话。比如在澶渊之盟签订后不久,宋真宗在公元1007年曾经前往泰山封禅。皇帝出行肯定是兴师动众,所以当时辽朝派往宋朝的谍报人员很快注意到了异动,并将其解读为宋朝进行大规模军事调动,要再次北伐。结果惹得辽朝如临大敌,也立即进行了大规模军事调动作为应对。结果折腾了许久才发现,宋朝没有北伐的任何意思,辽朝的紧张完全是受到了谍报人员误判的误导。而宋朝对辽朝的谍报活动也曾经取得过一些战果。比如在宋太宗时期,宋朝边将柳开曾经有意结交过辽朝边境地区的豪强白万德。这个白万德家族势力非常强大,一些记载显示他家当时统帅边境地区的“蕃族七百余帐”。而当时柳开对白万德晓以大义,说如果他能回归宋朝,肯定会“功在史册”。而白万德后来也同意归附宋朝,一些史料甚至记载两人已经约定好在某个时间柳开率军攻击幽州,白万德作为内应起事。但不久之后,柳开却被宋朝朝廷调离,导致此事功败垂成。后来有宋朝人甚至将此事和周世宗以及宋太祖取幽州不成并列为三大憾事。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大,但也说明当时宋朝针对辽朝的谍报工作也是能够取得一些成果的。而在公元1043年,宋朝的谍报工作也曾经取得过一个重大战果。这年年初,生活在辽朝的教书先生梁济世在给契丹公卿子弟教书过程中,获得了辽朝将要发兵南下,要求宋朝割让保州关南北地区的国书文稿。而他在不久之后把这份文稿交给了宋朝保州知州王果,使宋朝提前有了防备。之后宋朝迅速加强了当地守备,并在河北地区招募了相当数量的义勇军。结果在当年2月辽军真的南下威逼时,宋朝已经做好了准备,因此交涉态度极为强硬,最终避免了一次国土的损失。这对于在和辽朝对峙过程中始终处于下风的宋朝来说,也堪称是一次通过谍报战取得的胜利了。 “澶渊之盟”开始生效后辽宋之间实现了明面上的停战,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渴望这样的结果,更不能接受这样的和平。杨六郎杨延昭,就是其中之一。与辽国有杀父之仇的杨延安昭当然不愿意就此和平相处。如果二国议和了,杀父之仇再也无法报了。杨延昭不接受这样的和平,但不管他如何呐喊,毕竟是在边陲的外臣,人微言轻,不足畏惧。但是下一个想与辽国开战,不接和平结果的人,他的威望和地位,要比杨延昭高得多。对于这个人的建议真宗就不能忽视了。这个人,就是寇准。“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开始退兵,宋真宗率领文武前往城楼,目睹辽军离开,算是给他们“践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