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四十二章 多管齐下,经济建设为中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十二章 多管齐下,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2页)

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匡义,颇不以为然,多次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宋太宗赵炅(939-997),字廷宜,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按照封建帝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作为赵匡胤之弟的赵光义与大宋皇位是无缘的,但最后他居然继承了兄长的皇位,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扑朔迷离的一页。《宋史》上说“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遂”字意味着不是受遗诏而即位的,那么宋太祖可能是暴崩,没来得及拟遗诏。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暴崩和赵光义的继位,至今流传着多种说法。北宋文莹的《湘山野灵》中说: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忽然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心中顿感不祥。他从太清阁下来,传令守宫的宦官打开端门,急召时为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其时已是深夜,赵光义入宫后被延入寝殿。宋太祖与他酌酒对饮,把宦官、宫女都屏于寝殿之外,所以无人目击他们密议的切实情形。近侍宦官只能遥望寝殿的窗棂。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曳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宋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太祖解衣就寝,很快传出如雷的鼾声。然而到五鼓时,一切都寂然无声了。等到人们发现不太对劲时为时已晚太祖已经崩逝了。《湘山野录》未说明这一夜赵光义是否一直呆在寝殿没有离开,是不是他最先报出太祖的死讯。天亮后,赵光义即位,宣遗诏,大臣们哀恸地瞻仰太祖遗容,却见太祖“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湘山野录》记述的情况本身就扑朔迷离,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人们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谋杀,看不出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死亡方式。如果是砍杀,定会血流遍地,面色苍白,何为“玉色温莹如出汤沐”?如有合作者,则必先周密策划,但从记述上亦看不出是策划好的。因此《湘山野录》只给后人留下了所谓“烛影斧声之谜,令人耿耿于怀却难下定论。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赵光义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皇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亦力主这一说法。《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太祖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夜分乃退。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患病,曾派内侍王继恩到建隆观设黄箓醮。十月二十日,太祖溘然长逝,时在深夜。不知是太祖的遗命还是皇后的自作主张,皇后在深夜派王继恩出宫,召太祖的小儿子德芳前来,其意就是命德芳在灵前继位。而王继恩并没有按皇后的指令去召德芳,乃直趋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赵光义闻知噩耗,犹豫不决,说:“吾当与家人议之。”进内许久不出来,王继恩催促:“事久,将为他人有矣。”当时外面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徒步踏雪进宫。在值班房(直庐)前,王继恩止住赵光义说:“王姑且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随同前来的卫官程德元主张:“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于是晋王一行直奔寝殿。皇后见王继恩回来,急问:“德芳来耶?”得到的回答是:“晋王至矣。”看到赵光义进入寝殿,皇后惊愕。但她很快明白过来,遽呼“官家”,说:“吾母子之命,毕托于官家。”赵光义流着眼泪回答:“共保富贵,勿忧也!”黎明赵光义即皇帝位。《宋史》上记载了一个所谓的“金匮之盟”: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共同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际,召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宋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赵匡胤何以能得天下,匡胤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杜太后却说:“你说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宋太祖泣拜接受母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赵光义为了显示其即帝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可能是宋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宋太宗赵光义继帝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宋太祖之子德昭。这是宋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宋太宗也不例外。为此宋太宗绞尽脑汁,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这一过程充满血雨腥风。宋太祖去世后,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宋太宗继位之初,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太宗只身逃脱,一时失踪。这时有人提议立德昭为帝,此议因太宗生还而自然作罢。回京后太宗因为北伐不利,便久久搁置此前平定北汉之赏,激起将士纷纷议论。于是赵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定北汉有功的将领。宋太宗听极为不悦地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暗伏杀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德昭所处地位本已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忧愁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离奇地“病死”年仅23岁。于是“金匮之盟”中提到的宋太宗的三位皇位继承人只剩下秦王赵廷美了。太平兴国七年(982)三月,有朝臣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宋太宗遂罢廷美开封尹,授西京留守。当宋太宗向赵普询问是否传位给廷美时,赵普揣摩到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更坚定了传子的决心。随后赵普以廷美谪西洛非便,教唆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宋太宗下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雍熙元年(984)廷美至房州,因忧悸成疾而卒年仅38岁。赵廷美死后,赵光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传位给儿子了。

    ***在《宋史太宗本纪》的赞语上批注了“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八个字,表明他倾向于赵光义“不择手段”谋杀其兄赵匡胤而抢班夺权之说,他对宋太宗即位前后的所作所为显然是鄙视的、批判的。费尽心机的赵光义没有想到,他自己家的事也很难办。赵光义先立长子赵元佐为储君。但赵光义迫害赵廷美时,元佐极力营救。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讯后,悲愤成疾,竟至发狂,被废为庶人。赵光义又准备立次子陈王赵元僖为皇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被宠妾张氏误毒而死(又说元僖因自身的疾病突发而亡)。最后在寇准的支持下,赵光义立襄王赵元侃为太子,改名恒。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道:“真社稷之主也!”***读过的《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宋太宗诏立太子赵恒,在册立庙见回宫途中,百姓皆簇拥雀跃,欢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召宰相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寇准向他道贺说:“此社稷之福也。”他才有所“醒悟”而转怒为“喜”,请寇准喝酒,“极醉而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