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之蓝光计划_04.天外来客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4.天外来客⑴ (第1/2页)

    长征七号计划在6月25日到29日择机发射。它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2.25米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13.5吨。以设计数字化、模装数字化、试验预试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准则,长征七号全面推进数字化设计,构建数字化工程体系,能自主检测设备故障,也能够有效缩短火箭测试发射流程。

    6月23日,火箭发射进入倒计时。火箭副总设计师李佳斌,空间实验室总设计师王宁,文昌航天发射基地主任杨立江和总工程师王福臣来到指挥控制中心。

    王福臣说:“长征七号这个大家伙,内部铺设有加注、供气、空调管路和箭上众多控制电缆,以及配气台和中频电源房间,因此它的结构和组成是最复杂的,也意味着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杨立江说:“筑梦苍穹,航天人的选择。”王宁站住询问:“你俩在学校时学的什么专业?”米棣回答:“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郝秋岩回答:“天体技术及应用。”李佳斌问:“对cao控适应吗?”米棣回答:“应该说没问题。”杨立江笑着说:“说话不爽,不像东北爷们儿。”

    大家来到办公室,郝秋岩给大家倒红茶,坐下说:“他从来都那么谨慎,不说十拿九稳的话。”王福臣笑着说:“他可是聪明的胆小鬼。”郝秋岩很直率说:“我感觉这就像是一款动作敏感的游戏。”李佳斌喝口茶说:“比喻方法有点过。”杨立江解围说:“他俩工作认真,基地刚提拔起来的。”

    王福臣说:“我觉得我们的很多科研人员同志,都觉得把这儿当成自己的作品来做,当成自己的家在布置,在设计。我觉得发射场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很神圣,我们现在站在这儿,好像絮絮叨叨在这说、喊;但是每个人都会觉得,你来过这吗?你会第二次走过吗?很难,只能等着在下一次发射任务。所以我觉得航天人每一次的每一分钟,每一个岗位他们都非常珍惜。”

    交谈一会儿,要到顶层控制大厅去看看。他俩走在后面,米棣诧异地看着郝秋岩说:“他们可是中国航天界的大人物,你真敢说话。”郝秋岩皱着眉,狠狠地攥着拳说:“爱咋咋地,米老艮,你要小心。”彼此十分了解,争吵的事时常就有,在一起很有意思。米棣回头看看他问:“咋的,你还要揍我?多说一句和少说一句憋不死你,关键还是工作。”

    06.25。18:30。

    火箭发射现场广播:(发射时刻,北京时间,发射倒计时。)

    作为发射阵地的“神经中枢”,米棣像铆在指控大厅指挥席上,时时监测着各系统传输的数据,条条口令从他嘴里喊出。郝秋岩手掐对讲机在大厅里巡视着各个工位,紧盯4个屏幕和200多个指示灯。

    90分钟准备。

    60分钟准备。

    30分钟准备。

    10分钟准备。

    05分钟准备。

    01分钟准备。

    40秒,明白。

    30秒,明白。

    20秒,明白。

    10秒,10、09、08、07、06、05、04、03、02、01,点火。

    20:00:07秒413毫秒。随着发射场指挥员“点火”的口令,长征七号火箭发出巨大的起飞轰鸣声,拖着长长的尾焰奔向太空。

    “317跟踪正常”、“文昌光学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对地遥测信号正常”、“三亚3901跟踪正常”、“三亚4227跟踪正常”......“助推器分离”、“一级关机”、“一级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形轨道。

    20:39,“级箭分离。”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旨在验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设计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考核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