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腾飞_第四十二章 大明欧洲考察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大明欧洲考察团 (第1/2页)

    大朝会完毕以后,朝廷要派人出海去极西的欧洲出访,那欧洲远在万里之外,比张骞的凿空之旅远了数倍,比唐僧取经的路还要远好多,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比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要多出不知道多少倍。

    现在神祖府的头等大事就是做好出海前的各项准备。李浩为此也是下了血本,由于郑和之后朝廷的禁海政策,大明朝现在根本没有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造船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借用欧洲的船只。这点汤若望比较给力,写了几封信派人送到澳门和吕宋马尼拉,要求借用十艘盖伦船。澳门现在是葡萄牙占据,马尼拉属于西班牙占据,两国虽然正在打仗,但是凭借着欧洲传教士的身份,汤若望在两边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在找船的同时,出访的队伍也在组建,原来一百多人的队伍太小了,这次出访史无前例,意义重大,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礼部侍郎周有凤是当之无愧的领队;从京营和还有京城的郎中里面挑选出三十多名体格健壮、精通医学的郎中,充当随队的医生,负责整个队伍的保健和被邀请的那些欧洲学者的健康。出访团的护卫全部来自教导营,一百名护卫装备这李浩专门为他们研制的各种装备。

    这次出访远涉重洋,走的都是海路,是一次绝好的学习西方舰船cao作技术的机会,李浩当然不会放过,在给郑芝龙的信里面顺带要他派一些可靠的水手,学习盖伦船的cao作技术。郑芝龙正发愁自己俘虏的这艘盖伦船没人会cao作,一见信大喜过望,一下子派了二百多名水手,都是经常走海的老手。

    这一去极西,至少也得一两年才能回来,也可能三五年、甚至十来年才能回来,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出访队员的水土不服和思乡之情,李浩还挑选不少的厨子,甚至去皇宫专门挑选了几名御厨。还有一些负责记录工作的读书人,这些基本都是感觉科举无望的人,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突然发现有机会能为皇家效命,自己的名字能直达天听,一窝蜂的全来报名,可一听说要远渡万里重洋,不少人又打了退堂鼓。也有人咬牙答应,打算富贵险中求,搏一个出身。几经挑选,又选出五十人,作为书记官,专门记录一路上的各种见闻。

    这样一来,出访队伍迅速膨胀到了近五百人,分为医疗组、厨师组、护卫组、水手组和护卫组。周有凤是访问团首领,称为团座。召集人员的同时,李浩也在编写这次出访的各种手册,然后交给府里的工匠用蜡纸刻板,用油墨复印出来,保证人手一份。

    时间不等人,人员到齐后立刻开始培训。各个组的内容不太一样,各种有侧重,从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到到加减乘除运算;一路上要经过的各个主要地方的物产;航海途中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盖伦船的优缺点;天象、洋流、季风等各种海洋知识、欧洲现在的政治和军事状况,甚至出现海难后的自救方法和各种野外生存技巧,李浩一股脑的全都教给他们。

    两个月的封闭培训,中间还穿插各种考试,好多人不识字,没时间让他们认字,那就背诵,必须能熟练的讲出他们的那些内容才算过关。

    两个月的时间,不管是汤若望和各个舰长,还有国内的这些人,再一次领略到了神祖广博的学识,天下各地的地理、气候、风俗、物产就没有他不知道的;在黑板上随手一画,简简单单的几个线条,就把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轮廓给画了出来,比他们经常使用的海图要精确的多。哪个地点可以补给什么物资,尤其是对海洋的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汤若望和澳门总督派来的十个舰长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惊讶,再到震惊,他们已经完全痴迷于神祖的讲说,手里的笔就没有停过,迅速的记录着李浩说的每一句话。

    要知道这些舰长能够纵横大洋,都有着异于常人的本领和知识,对大海的了解他们自认是最好的,即便是在欧洲,能比他们更能深刻认识海洋的也屈指可数,跟不要说在遥远的东方,航海不是很发达的明国。可是眼前这个明国神祖的讲课彻底改变了他们,季风、洋流、星象、疾病等各种有关航海的知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