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腾飞_第三十八章 给我三十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给我三十年 (第1/2页)

    很久没有上朝了,李浩感觉自己很像那个木匠皇帝,几十年都不上朝,虽然自己不是皇帝。

    今天的朝会必须得上,李浩已经准备很久了,从过年就开始准备。光是文稿就写了数万字,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涵盖了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不光是文件,人员、资金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光是在京的官员,还有不少外地官员、致仕的官员、各个学派的领军人物,甚至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军队方面,辽东、九边、陕西、河南、甚至四川都被邀请派员参加。这次大朝会的规模和人员构成,可以说都是大明朝之最。

    骆养性也在忙活,参加朝会的每个人的档案资料,都要准备齐全。朝廷包下了不少的旅店,供那些在京没有住宅的人员使用,整个京城的治安,包括这些旅店的安全,也都由锦衣卫负责。骆养性感觉这一辈子加起来都没有这两个月这么紧张。京城所有的的市井无赖、痞子都被叫了过来,每人发一套红袖箍,就成了治安员,每个人负责一条街的治安,哪条街出了问题,它的治安员就要挨棍子。因为让老实人当治安员,他们镇不住场子。五城兵马司也派出一支支的小队,统一有锦衣卫教导营的人管理,在各个街道巡逻。

    王承恩也忙的脚不沾地,打扫卫生的活给他干了。京城的大扫除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皇宫内外都在打扫卫生,神祖爷爷说了,不管你是皇后还是宫女太监,不管你是六部高官还是市井小民,全都得参加劳动,神祖爷爷和皇爷都亲自劳动了,谁敢拒绝?

    护城河里的淤泥被挖出来运到了城外的农田当肥料,又引水把护城河冲刷几次,现在护城河清澈的都能清楚的看到水底的砂石。京城每一条街道都要清理,打扫的干干净净,每一个角落的垃圾都要清走。每一个路口都有提示牌,画着街道的名称、走向、还有前后左右相邻的街道名称。旁边还有警告牌,写着不准随地吐痰、不准随地大小便、不准乱扔垃圾等语言。谁要是不遵守,治安员会罚他五个铜子儿,胆敢不交就直接交给巡逻队,扔到监狱呆一个月,这个年代可没人给你讲人权。

    皇宫里面也是一样,杂草都被清理干净,角角落落的垃圾也都被清走,时不时的还能清理出几具人骨,让人毛骨悚然。

    经过两个月的劳动,京城内外焕然一新,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微微湿润的街道干干净净,谁走着都感觉神清气爽。河边的柳树已经发芽,远远看去已经呈现出朦胧的绿色。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家庭如此,对于国家也是如此。今年的大朝会跟往年不一样,一是人多,二是人员成分多样,有官员、勋贵自不必细说,今年还增加了没有官身的各个流派的主要人物,被邀请的藩王,在外领军的将领,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李浩本来也想让商人和工匠进入朝廷,后来想想这样太激进了,这样不但会彻底激怒文官集团,而且商人和工匠现在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即便几个人进了朝堂,也会被文官集团轻易的掐死。

    崇祯九年二月初八,大朝会正式开始,李浩和崇祯皇帝并排坐着,接受满朝文武的朝拜。朝拜完毕,首辅温体仁奏报了去年一年来朝堂的运作情况,洋洋洒洒讲了半个时辰,然后六部官员也都一一发言,奏报去年的情况和今年应当做的事情。半天就这么过去了。

    中午休息吃饭,然后下午接着开,这事李浩的人道之处,要在以往,可不会有休息时间,最多是皇帝赏赐一碗茶水,让你清醒一下。

    下午的朝会一开始,李浩开始了发言,现在李浩恨死了这个没有电的时代,没有麦克风,没有扩音器,这么多人,足足上千人的大朝会,前面的人能听到,后面的只能干瞪眼了,一点都听不到。

    李浩一手举着铁皮喇叭,站在陛阶之上,举着铁皮喇叭往下喊,这怎么都觉得不像是大朝会,这么严肃的国家大事,居然整的跟庙会一样。回头一定得整出以前村里那种的大喇叭来,只要吆喝一声,全村人都能听到。李浩心下腹诽,没办法,这玩意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扩音技术了。

    “自崇祯元年以来,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接连而至,国库空虚,缺粮啊!遍地的流民嗷嗷待哺,不想被饿死就只能去当流贼,去抢才能活下去,没有粮食,流民越来越多,流贼的队伍不断壮大,四处流窜,官军也只能疲于应付。再加上外面还有个建奴虎视眈眈,不断的入侵劫掠,边境的官兵也因为缺粮,吃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打仗?致使建奴在大明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来去自如,肆意劫掠,让大明朝雪上加霜。

    除了缺粮,还缺钱,官兵发饷需要钱;购置兵器需要钱;修葺城防更需要钱,到处都需要钱,因为缺钱,九边早就成了一个处处漏风的筛子,敌人随便找个地方都能突进来;朝廷引以为傲的关宁铁骑,居然只能缩在城里,不敢跟鞑子野战,这还叫铁骑?简直是笑话!”

    李浩停顿了一会,又继续道:“我告诉你们,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大明朝存在不了几年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