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挽救大明的办法 (第2/2页)
要想拯救大明朝,单纯的讲究某一方面是不行的。大明朝到了今天的地步,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原因,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单纯的指望某一方面的改善,恐怕很难有效。即便有一些效果,也是短期的。 要改变大明朝,就必须多管齐下,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的进行改造,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也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行。 前世李浩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从这个关系出发,提纲挈领,那么只要现在大力的发展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候,社会关系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发生改变。 生产力的提高在军事上还有一个直接的作用,那就是引发军事思想、作战方式、军事装备的变革。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强大的生产力,离不开强大的军事指导思想。 那么改如何去发展生产力呢?只有工业化!现在的大明朝,失地的农民很多,由于没有活路,只能去当了流寇,所以工人的来源是现成的。 现在大明朝的生产还都是小作坊形式的生产,生产效率并不高。如果建立几个大型的工厂,制造出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设备,形成龙头,那么以这几个大工厂为源头,以点带线,以线代面,彻底的来提高大明的生产力。 基本的思路有了,可眼下现实的问题是大明朝几乎什么都缺。 大明朝缺什么呢?缺钱、缺粮、缺会做事的能臣干吏,其实还是有能人的,至少崇祯没有发现,没有利用起来,或者是启用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怒之下撤职、杀头了。袁崇焕如此、那个倒霉的杨鹤也是如此。也缺少可以作战的军队,卫所兵就算了,是个人都知道,连叫花子都不如,别说让他们轮刀子打仗了,恐怕刀都拿不起来,没吃的,饿的啊。 缺钱?大明朝缺钱吗?朝廷是真缺钱,可民间和官员可不缺钱,尤其是江南,商业兴盛,并不缺钱,只是朝廷没有收上来。 缺粮?这是真的缺,稻、黍、稷、麦、菽,没有一个高产的,稻谷还说的过去,麦子也凑合,一亩地产个一二百斤,黍、菽等就不一样了,一亩地顶多几十斤的产量,刮风就倒,十年里面有八年没产出,要是能养活人才怪。 食物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明朝人口很难超过一亿的原因。可到了清朝,人口突然一下子爆发到四亿,就是引入了红薯、土豆、玉米的高产、抗灾害能力强的作物,粮食多了,自然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红薯、土豆、玉米车上都有,以后可以向全国推广,不过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东南亚一带是稻米的主产区,而且一年三熟,到时可以去那里搞粮食,可是得有人、得有船才行。大明朝自从郑和之后,就施行了禁海,再也没有造过像样的船,跟别说适合远洋航行的海船了。 有人有船的现在只有福建的郑芝龙了,崇祯六年这家伙刚刚打赢了料罗湾海战,名声大噪。好像还缴获了一艘荷兰船。今年还有跟刘香的一场大战,他弟弟郑芝虎就在这场大战中战死的。这些事情身为穿越文爱好者的李浩是知道的。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搞粮食就得有船,要船就得先收服郑芝龙,然后从东南亚搞粮食,运到北方,缓解粮荒。 怎么降服郑芝龙呢?这家伙现在好像是大明朝的五虎游击将军,虽然挂着个名,可并不怎么买朝廷的帐。郑芝龙是海上的王,跟他说陆地上的事情无异于对牛弹琴,可自己有着几百年的海洋知识,造船知识、海战知识,忽悠一下这家伙应该不成问题吧,嘿嘿...... 李浩思索了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崇祯等几个人看着李浩那入定的神态,手里端着一杯茶,在嘴边放了都快一炷香了,还没喝完。眼神向上斜望,好像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好半天,李浩回过神来,抬手招呼张林过来吩咐到: “张林啊,你替我出一趟远门儿,去作为我的贴身太监,去福建请郑芝龙来京。 直接告诉他,这不是鸿门宴,是我敬佩他在料罗湾海战打赢荷兰人,不管他处于什么目的,事实上为我大明、为我们华夏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住了这一片海疆,他是大明朝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在抵御外敌上,他可跟岳武穆、文少保齐名,这样的英雄人物,不该淹没于历史,千古传扬,流芳百代才是该有的荣耀。这样的人物,我真想见一见。你去了那里,要恭敬,不准摆架子、不准索要钱财,你可记住了” “奴婢记住了,奴婢谢神爷爷信任,一定替神爷爷办好”说着张林就要下跪,被李浩阻止:“以后不用下跪,你们告诉所有人,都记住”。 李浩转头又对李若琏说:“若琏你派几个信得过、身手好、胆大心细的人跟着张林一起去,一是保护张林,二是帮我带一封信,万一路上有什么闪失,你们就分头去请。” 李浩说完,张林去过纸笔,李浩看着毛笔直皱眉头,不会用啊,尴尬! 老样子,拔掉笔头,用笔杆蘸着墨汁在纸上简单画了一下华南、东南亚一直到菲律宾、日本、朝鲜一带的海图,并且标明了一些重要的港口、岛屿,在图上也做了简要的说明。 然后又让李若琏代笔写了一封信,装在一起,交给李若琏。李若琏接信告退,转身出去安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