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收徒 (第1/3页)
白日依山尽,散学钟响时。 书院外的马车,鳞次栉比,占据了整条青云街巷,这其中的先后排序,讲究的自然是师者为先,其次便是家世地位。 一时间,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景象浩浩荡荡。 楚冬青散学时,从来都不急,因为路上马车实在太多了,冒然置身其中,实属不明智。 走得晚的,还有钟博士,因为短视,别人与他打招呼时,他总是不能及时回礼,为了不失礼于人,他便选择在人几近走光后,才离开。 二人的交集,便是这般机缘巧合。 壬寅班,二人对案而坐,钟博士执卷为少年解惑,前者孜孜不倦,后者拨云见日. 不久,书本中的疑问便一一被解答完。 楚冬青当即又讲出心中的纠结。 钟博士一边听着,一边端详着眼前的少年,不禁有些恍惚,回忆起往昔,同样是在这座书院,同样是疏离同窗的少年。 当年,钟渔在书院求学时,只知埋头读书,又因不善言辞,其间不曾结交任何朋友。 但是这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同窗不喜与他来往就算了,连书院的博士每每遇见他,也唯恐避之不及。 这位书痴,在师生眼中,就是一位怪胎,一位喜欢请教博士疑难,能将问得先生哑口无言的怪胎。 因为读的书太多,且又杂又偏,书中的疑惑,书院的博士时常闻所未闻,不知如何解答。 那些被为难住的博士,解惑不了时,往往会板着一脸严肃的脸,指责道:“尽看些无用之书,自毁前程。” 当楚冬青讲述完时,钟博士笑了笑,问道:“其实你并不讨厌谷博士,对不对?” 少年一怔,心下为之一喜,更加笃信,先生能为自己排忧解难,同时抵不住心中好奇,问道:“先生如何知晓,学生并不讨厌谷博士的?” “若你真讨厌他,只需顺着齐楼的意,将其换掉即可,又何必纠结于此?”钟博士回答后,又追根究底地问道:“谷博士常年那般羞辱你,你为何不讨厌他?” 楚冬青挠了挠头,淡然道:“不管是书院内,还是书院外,如谷博士这般的人,其实很多,他们或多或少都抱有恶意,但这点恶意,还不足令学生怀恨于心。 况且学生以前确实愚钝,如今虽有了些长进,但学生有意藏拙,他们便被蒙在鼓里,不明真相。 先生曾教诲道,‘不知者无罪’,所以学生从不曾怨恨过他们。” 钟博士听罢,怅然不语,眼前的这位懂事的少年,他很器重,但也很无奈,心中各般情绪,终是化为一脸苦笑,抚慰道:“终会苦尽甘来的。” 楚冬青瞧出了先生的心思,粲然一笑,反过来安慰道:“其实糟糕了一点,但学生并不觉得很苦。” 钟博士莞尔,心扉畅然,对少年的赏识,愈发深厚,坚信道:“如何解决此事,想来你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 “先生莫非能洞察人心?”楚冬青诧异道。 钟博士蓦然起身,话锋一转,“时辰不早了,边走边说。” 他静立讲堂门口,等楚常青收拾好书囊,当后者趋步跟上时,言归正传道:“且说说你的主意?” 楚常青略微酝酿了一下,便道明自己的想法,“谷博士身为师长,品行纵然有缺,学生究其错即可,但僭越去惩处他,实属不应该。” “你觉得齐楼做得不对?”钟博士质问道。 楚冬青心下黯然,回答道:“齐楼属于好心,但撤换掉谷博士,却未必是件好事。” 钟博士细细说道:“谷博士任教十余载,品行如何,书院山长怎会不知? 外人都说是因为他女儿是裕王的宠妃,故而山长不敢将其怎样,这未免太小瞧书院山长了,虽说山长官职只是祭酒,品秩不高,但他却是晏国儒生之首,哪怕面对当朝皇帝,也是不卑不亢。” 楚冬青对此颇为惊讶,虽说晏国是以儒学治国,但在这战事频发的乱世,读书人的地位,却远不如武将。 “山长大人若真想撤换掉谷博士,莫说是裕王,就算是圣上,也不会有任何异议。” 楚冬青似懂非懂,问道:“所以,山长也并不讨厌谷博士?” “在山长眼中,一个潜心究学问的人,哪怕小节有失,也无妨,此之谓,不拘一格降人才。” 钟博士蓦然回首,眼中除了敬佩之外,也有悲哀,书院的博士,品行兼优者,实在太少了,要不然老山长也不必如此。 楚冬青循着先生的目光望去,听说在书院的深处,坐落着一间书斋,书院山长平日便深居于此。 钟博士收回目光,继续一边走,一边说道:“你可知,先生当年在书院修学时,最喜欢的师长是谁?” 楚冬青迟疑道:“莫非是谷博士?” 钟博士颔首笑道:“先生年少读书时,每有不懂之处,便会询问师长,但因为问题过于刁钻,总是将师长们给问蒙了。” “谷博士能回答上?”楚冬青问道。 钟博士摇头道:“谷博士也常被问得捉襟见肘,不过谷博士善于深究,回答不上便记下,事后钻研,等弄明白之后,再来讲解先生听。” “如此看来,谷博士师德也不算太坏。”楚冬青笑道。 钟博士沉默不语,不置与否。 楚冬青心中的纠结,已然化解,恳求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