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同窗 (第3/3页)
回答道:“不知道,当时我被麻袋套住了头,没能瞧见那几人面目。” 鲁旦一听便来气了,他心里很明白,想打,并敢打楚冬青的,只有士族子弟,并且十有八九,便是这一群同窗。 他怒视满堂同堂,告诫道:“楚冬青这书呆子,天生受气包的命,你们要欺负就欺负,但是得光明正大,别当耍阴招的孬种,还有,打人不许打脸,当年他阿兄几乎揍遍士族纨绔,但从来不打他们的脸,你们也不能丢士族子弟的脸。 若如还有下次,休怪本公子不客气!” 自那以后,楚冬青便再也没招人黑手。 楚冬青极少受人善待,别人一旦对他好,他便念及于心。 所以,他对鲁旦感情很是复杂,既说不上喜欢,但也谈不上厌恶。 等鲁旦走远了,杵在原地的楚冬青才重新一脸虔诚地迈开步伐。 当楚冬青的身影消失在回廊时,古树下,两辆马车接踵而至,车厢内下来的,一位是手执书卷,腋下还夹着一摞书的清癯书生;另一位则是弱不胜衣的少公子。 清癯书生峨冠白面,全神贯注着手中书卷,脸近乎埋在书卷上。 少公子瞧见书生,立马行礼道:“学生齐楼,拜见钟博士!” 钟渔循声抬头望去,那微眯的小眼已然睁开,眼眸如漆,深邃有神,但更令人为之注目的,却是他的眉毛,二十来岁的青壮,年纪轻轻,却长了两笔黑白斑驳的庞眉。 瞧清对方后,一脸关切地问道:“是齐楼呀,近来身子骨可好?” “劳先生挂念,学生自去年步入食气境后,身子骨日新月异,远胜当初。”齐楼回答道。 钟博士笑道:“甚好甚好,去年只是勉强登上巳评璞玉榜的你,今年定可独占鳌头,名争头魁。” 齐楼执礼道:“承先生吉言,学生愿与先生同登榜甲。” “先生当年可远不如你!”钟博士苦笑道。 上巳评有两道榜单,一道名为璞玉榜,入榜者只限于十岁至十五岁的少年郎;另一道名为圭璋榜,入榜者只限于及冠至而立之年的青年。 璞玉当琢,方可成器,圭璋者,礼之大器也。 十五岁至二十岁那空白的五年,称之为“志学之年”,又称为“琢玉之年”。 幼年时的钟渔,早慧非凡,与天生神力的楚常青,不仅是同窗,二人更并称“文武双璧”。 只不过钟渔自幼便有痴名,此痴并非傻,而是嗜书如命,小小年纪就成了个“书痴”,更因为日以继夜地看书,双目患了短视症,看人总是眯着眼,一丈之外,便人影模糊,男女不分,虽然后来成了炼气士,短视症痊愈了,但是埋头看书的习惯却一直没能改掉。 少年时,他最辉煌的时刻,是十岁那年上了一次璞玉榜,但只是末榜的十癸之名,而一同名登璞玉榜的楚常青,却是一举夺魁。 及冠之后,少年时与他齐名的楚常青,不负盛名,以无人匹敌之势,再一次一举夺下圭璋榜一甲,而他却榜上无名,每每被时人念起,少不了被诟病一句,“一代神童泯为众人”。 好在钟渔天性豁达,不图虚名,终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心头好,心中不怀常忧的他,更是立志要读尽这世间可读之书。 这对师生,一前一后,缓行于石阶上。 齐楼没来由地问道:“先生,你觉得楚二郎如何?” “你也这般在意他?”钟博士颇为诧异道,眉宇间泛起笑意,继续说道:“若先生说,将来你这群同窗当中,能胜你一筹者,兴许只有他楚二郎,你信吗?” “先生何出此言?”齐楼难以置信道。 “你若真在意他,应该也发现了,那孩子早就今非昔比,他其实一点都不傻。”钟博士漫不经心道。 齐楼仍是难以苟同,欲言又止道:“即便如此,他也......” 钟博士语重心长道:“你知道先生是个书痴,只知读书,只会读书,在为人处世的某些方面,恐怕连寻常人都不如。 所以,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先生对行万里路,毫无兴致,又不想落于人下,该怎么办? 好在圣贤书中有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如果读万卷书不行,那先生就读十万卷,十万卷还不行,那就读百万卷。 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明白,但读十万卷者,却是百里挑一,至于读百万卷者,更是万中无一。 先生所识之人,有那股锲而不舍之痴心者,唯先生与楚二郎是也。” 齐楼蓦然停下脚步,恍然间明白,为何整座书院只有钟博士喜欢楚冬青。 其中原因,自然不是如其他师生戏称的那般,出于书痴对书呆子的偏爱。 当他明白这个原因后,心中隐约有些不痛快,因为在这方面他确实不如楚二郎,他有自信做读十万卷,但读百万卷书的那股毅力,他自问不及。 纵然如此,他却并不觉得有朝一日会输给楚二郎,只因二者的资质有着云泥之别。 在他心中,能视之为劲敌的,并要为之超越的,正是眼前这道渐行渐远的身影。 当年楚常青死后,这位沉寂了多年,几乎被人遗忘的天骄,不知为何,蓦然崭露头角,且一经出手,便夺下了次年的圭璋榜。 自圭璋榜榜首易名,书公子钟渔之名,霸占魁名至今,成了年轻翘楚们又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