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独行_进大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进大学 (第1/2页)

    瀑布说:“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

    老师说:“上了大学好了,上了大学就自由了。”

    家长说:“上了大学就好了,上了大学就出人头地了。”

    事实当真如此吗?说出这些话的大部分人并不清楚。

    只是,以他们的期望,以旁人的经验来说,大抵是如此。

    墨兰带着全家人的希望,沉重的行李,只身赶赴了全新的校园——一所只是本科,却收着重本分数的师范学院。

    说起即将就读的这所学校,墨兰其实一点印象也没有。

    在墨兰查看分数线,填报志愿前,她的父母就花了大价钱,帮她请了个帮填志愿的“年轻但资历丰富”的老师。

    墨兰原本觉得填报志愿是个大工程,有些不安和迟疑,不太敢于行动起来。

    但是,有了这个所谓的老师,墨兰便没那么多所谓了。

    毕竟,自己在父母面前的“权威性”一点也不高。

    以常理来说,墨兰无论如何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更加上心些,她应该对未来的课程抱着无限的憧憬。

    但是,当墨兰拜见了那个富态健谈的老师后,她不愿过多地思考了,她不大在乎了。

    墨兰渐渐对于某些方面的事情越发的无所谓了,或者说,她对于一部分生活的期待在减少,对于自己的一部分期待正在减少......

    事实证明,减少期待是避免生活变得更加失望、烦闷的好方法。

    大学的学习,只能算是半强制性的,学与不学的差异表现并不明显,老师也不会如高中一样,盯着学生,督促她们学习。

    甚至有少部分老师,上课仅仅是念PPT,主打的就是走一个流程。

    即使讲解内容有少数学生听不懂,他们只求尽早结束课程,去忙自己的工作。

    所以,在少数课程里,一些学生就抱着“大学,大不了自己学”的心态开始自学。

    现实与墨兰的想象大相径庭,她原以为大学里会呈现师生结友,共同科研,协作创作,钻研交流的盛况。

    但是,老师总有老师的事要忙,学生也有自己想做的事要做,学习,更多的只能靠自觉。

    墨兰摸索着生活学习,一段时间后,她大致认得了一小半的同学。

    而后她大致把同学分为了三类人:

    一类同学致力于学习,她们有了更好的资源,更充裕的时间,也有了更加强大的自学和规划能力,他们便是网络上所谓的“卷王”。

    他们目不转睛,视线飞驰在知识的原野;他们奋笔疾书,纸笔谋划出人头地的方案。

    他们钻破脑袋往前方泥泞的道路挣扎,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不对。

    但是,他们失去了一部分的年华,他们只是苦读三年又三年的高中。

    二类同学致力于享乐,他们终于抵达了身边人、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大学,抵达了被描绘的温柔乡、被塑造的游乐园。

    他们感觉以前很劳累,于是,现在把所能想到的所有娱乐方式,化作炮弹,轰击过去的疲倦,享受起远超劳动成果的报酬。

    他们在欢乐的湖泊溺水,他们的行为也没有错。

    但是,他们失去了一部分的天赋,这些天赋在长期未被使用的情况下,被世界所回收了一部分。

    最后的一类人,他们不温不火,他们没有奔跑,没有骑上交通工具,他们也没有散步,没有拄上拐杖。

    他们走着,看着沿途的风景,不时触景生情......

    时不时,这类人会迫于旁人的压力,而开始短时间跑动起来;时不时,他们也会被慵懒的气氛感染,而开始长时间步履蹒跚。

    但是,最终,他们不紧不慢,他们回到自己的角色,掸掸身上的尘土,捋捋乌黑的头发,用或许破碎的生活,拼凑起属于自己的城墙。

    他们有错,他们的心始终不如一,他们时而爱着这个世界,也时而恨着这个世界。

    世界不大喜欢花心的人类,于是,它把世上最复杂,最多变的情绪交给了第三类人。

    让这一类人被这情绪驯服,亦或者让第三类人经历百般磨难,然后与这种情绪共生。

    这第三类人,数量很多,甚至可以看作大多数人,但这只是不稳定的定义,毕竟,人都是善变的......

    在同一片土地上迎接雨水的,不一定都是农民所期盼的作物,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的自我成长。

    在大学这片新土壤,初来乍到的墨兰,还不能深刻了解人性的矛盾。

    她不确切知道真诚中有多少是在摆姿态,高贵中有多少出自卑鄙,堕落中又有多少是圣洁的......

    她不紧不慢地走着,去交更多的朋友,去聊更多的天,也去照顾更多人的感受。

    渐渐地,墨兰收获了许多的朋友,只是,她偶尔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交到很多朋友。

    去往教室的路上,她慢了一步两步,她看见并肩走的朋友们依旧谈笑着,慢慢补足了自己空缺的位置。

    坐到了就教室里,她快了一步两步,她的身旁总有不同的人愿意来坐,她不介意不同性格的朋友来来去去。

    但是,她有些困惑与无奈,很少会有人主动邀请她同坐......

    随着时间的冲刷,墨兰所见所感变得越发清晰:

    大学很难会有朋友主动为墨兰送伞,路人也很少对她表达出怜悯关怀。

    大学里没人会关心墨兰获得成功的历程,朋友祝贺着,大度地,不去计较她的得失......

    生活行走在同一片天空,流着同样鲜红的血液,人们跳动不同的心脏。

    墨兰纵身,跃入无底的汪洋,披上了小人物的人皮面具,将时光,将某刻的心情,某刻的想法凝结于脸上,去见不同的同学、朋友。

    但是,有时候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会渐渐失去自我。

    漫长的时间,每日每夜淹没墨兰存在的一点一滴。

    一个人不成熟的标志是为了一个理由轰轰烈烈地死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为了一个理由谦恭地活下去。

    一路的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自己,墨兰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呢?

    不是在遭到了朋友的背叛后,也不是在遭到了世界的冷落后。

    那是什么原因呢?是鞋子里的一粒沙,让她走得疲惫了。

    她慢慢地不再挤进人群,慢慢地不再打开每一个人的盲盒,慢慢地不再品尝每一块巧克力......

    她静静翻阅朋友圈:略过那些对她上锁的朋友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