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68 看望河桥与村民 (第2/2页)
出,而且按照他们捞回扣的做法,这座桥至少能报出六万五的价。 杨顶天请他俩来看的另一个原因就向县衙立项报账。做小乡正的时候,杨顶天无奈,现在他是县令了,当然不用再花那个冤枉钱了。 一座实实在在的百姓工程摆在哪里,难道他还报不了?哪怕为县衙节省一点,报个三四万的也行。 桥上除了来往的山屯百姓,还来了毛家湾的八九十村屯人,他们知道这座桥是杨顶天建起来的,所以听说是杨顶天到来,而且听说他已经升官为本县县令的时候就忍不住过来观看了。 当然,杨顶天身后还有一群官兵,所以他们是远远站在河对岸观看的。杨顶天看出了他们对他的感恩、赞许与信赖的眼神。 杨顶天意气风发,心里很欣慰。尤其过桥中的一些胆大一点的父老走近他跟前,向他弯腰拜谢的时候。 这一刻感觉开心欣慰的还有包工头老宋、此前的乡游徼郭泰,屯保长毛实家可能也有一点。 众人随着杨顶天欢欢喜喜地看了几分钟,跟着杨顶天做了一个这里县官很少有的决定:去看望在这个河桥建造过程中受伤的屯人。 施工过程中,杨顶天也强调了要注意安全,但这个时代落后得很,没有很好的防护器具,更没有必要的通讯工具,工伤很难避免,所以还是出现了。好在没有死亡。 受伤较重的民工一共有十个,其中三个是毛家屯的,其他七个都是吉下屯和曲溪村的。 杨顶天本来是想挨个看的,但吉下屯和曲溪村的有点远了,主要是杨顶天县城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做,不能亲自去吉下和曲溪去看。 毛家屯的三个受伤户,完全没想到县令会到自己家里来,而且他们当初之所以舍不得那一百钱都不到的捐款,而选择出劳力,是因为家里真的穷。 他们的家,连此时陪同在侧的县官杨运、吕瑞他们家的马棚或者茅房都不如。 所以,听说是本县县令大人亲自来观看慰问他们时,每一家人都是跪在地面上迎接的。这已经不是他们害怕大官,而且发自他们内心的心甘情愿的感激与感动。 杨顶天当场让晓年给了三个受伤户一户八百钱。当然,这些钱是杨顶天先垫的,报了账,他会扣回来。他现在生活开支很大,钱也经不起他随便乱花。 杨顶天和随从们都看到,当晓年把钱拿出来,递给受伤户时,他们再次跪下去,颤巍巍递举出双手,流着热泪,甚至发出声响地接受了晓年递来的银钱。 这一刻,所有随从人员都感动。包工头和郭泰都差点掉泪了。 看望三家人花了半个多小时。因为还有吉下、曲溪两个村屯的七个受伤户,杨顶天来不及去亲自看望,所以把五六千钱给了毛实家,要他代杨顶天去看望慰问。 毛实家接过钱的一刻,没有一丁点的诸如吃回扣这样的以前会有的歪心思,他是真的被杨顶天的正直、正义和担当所感动了。 毛实家是五十大几的人了,但像杨顶天这样来看下民,或者说“贱民”的县令,他是第一次碰见。 毛实家很郑重地接过了杨顶天的钱,并说今天一定会把钱都送到七个受伤户手上。 三个受伤户在屯子里不是挨一块的,所以第一个受伤户看望完,送钱出去后,屯里的父老乡亲就知道了情况,知道这是一个他们多数人没碰到过的好县令。 所以等三个受伤户都看望完时,屯子里惊动了,知道这个事情的人纷纷都走出家门,到屯子口来向杨顶天他们观看,目送。 即将迈步桥头的一刻,杨顶天感觉到身后屯子口父老乡亲们声音。 杨顶天回头,忽然看见自发结伴出来的多达数百人的父老乡亲,看到他们看他时诚挚、感念、质朴与不舍的眼神时,杨顶天自己也受感动了。 杨顶天忍住眼泪,微微笑着,向他们挥了挥手,以示道别勿送之意。 跟着,放下手来,准备转身离开的一瞬,杨顶天忽然撇见,人群外面,距离人群十多米远的一株青青绿绿的桑树下,站着一个十五六岁的相貌挺清秀的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独自一人站在那里的,她远远地注视着杨顶天这里,目光焦点在杨顶天和他身旁的晓年的身上。 杨顶天瞥见女孩的一刻,她的眼神里充满落寞,显而易见的落寞。 杨顶天忽然想起来,她是当初杨顶天他们才来毛家屯看河桥施工时,河对岸洗衣服的一群少女中最出众的那个,是晓年因为看她分神而让马匹颠簸到河水里的那个女孩子。 显然,这个女孩子不跟大伙儿站一起,是她此时此刻的心情跟大家不一样,晓年掉水里的那天,她也看见晓年了,而且当时的她还挺开心得意的。 晓年生得挺俊,而且是乡正的家人,现在则是县令的家人,所以其实从那时起,这个女孩就对晓年动心了,后来晓年多次去毛家屯看河桥工事,这个女孩也是知道的,只是晓年没有机会单独认识她,两人也没有说过话。 这同时,女孩子眼里的落寞神情也让杨顶天想到了这些天,他心里因为失去柳夕而产生的那种极其孤单无助的感受来。实际上,这些天,杨顶天无时不刻不想柳夕,尤其今天的这些开心时刻。 只是,杨顶天把这种不开心而又说不出的情感压在了心底。于是,他忽然有个念头,就是不要再像柳夕的情况那样留下遗憾。 于是,杨顶天留下晓年和几个官兵,让他们走回去打听,是谁家的女儿,愿不愿跟杨顶天去县城,做家里的丫鬟。 这么安排后,杨顶天就带着杨运、吕瑞他们先一步回县城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