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皇朝_094 本官保举,升你做县令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94 本官保举,升你做县令吧! (第2/2页)

杨顶天偏远山区的小乡正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就连是县令的孙修仁,心里都很羡慕他们,如果能像他们那样在中央任职,这个偏远地方的县令可以分分钟不要。

    而且,严辉的两个儿子都不到三十岁,也就是说,将来他俩很可能混到四五品的朝廷中层干部。运气再好一点的话,混个三品都有可能,朝廷的三品,那可就了不得了。严辉此时就是三品,但跟朝廷三品比起来,尊荣方面就差一些了。

    此外,严辉还有两个女儿,也都嫁在了大成朝地方四都之一的南都开阳的达官显贵人家中,所以此时的严辉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也因为这些,严辉的子女都不在这城里。

    杨顶天和孙修仁,两人东拉西扯,谈了二三个小时,口水都快干了,竟然还不见刺史大人来召唤。

    孙修仁忍不住,悄悄去打听了才知道,谏议大夫窦见山走后,又来了朝廷的工部的一个侍郎,严辉又搞接待去了。

    大官的这种忙碌,孙修仁知道,杨顶天也想得到,两人没办法,只得干等。两人甚至怀疑,刺史大人是不是把他俩忘记了。

    当然,等待的过程中,孙修仁和杨顶天也谈了他们的要紧事,比如钱庄的事,县城房屋保险的事,还有绿柳乡城中钱家女儿被骗买的事,等等。

    就这么,杨顶天和孙修仁,时而有的聊,时而很无聊,又等了一个多小时,肚子都快空了。差不多午后两点时,才得到了严辉的传唤,杨顶天两个也才相信,刺史大人没有忘记他们,只是不得闲,也是杨顶天他俩没有严辉正在见的朝廷大员们重要。

    严辉是在正中主屋西南的一个书房里等孙修仁和杨顶天。杨顶天两个进屋时,严辉正在观看杨顶天的那两首小诗,这两首小诗,前一首是《暮春夜雨后看花》:

    水暖风湿三月底,山山翠色闻子规;

    又是一年春雨急,一夜落花香满地。

    后一首是《仲春行》:

    二月日出暖融融,日光照下樱花红;

    清风吹起花枝动,恰如少女步春风。

    杨顶天看见,严辉观赏这两首小诗时,脸上露出轻松愉悦的表情。这让杨顶天心里挺欢喜,也是觉得稳了。

    跟着,侍者传报,严辉一边拿着诗作一边向门口看来。严辉看见跟随孙修仁走进来的是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小伙子,不禁惊奇起来,不过杨顶天这小伙相貌不错,所以给人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跟着,孙修仁略微行拜见礼后,杨顶天正式向严辉行参拜大礼。刚才被意料之外地被一旁晾了好几个小时,而且此时有孙修仁陪同在旁,所以杨顶天开始进府时的那种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没有了。是让那几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晾没的。

    大礼行过后,严辉不知道是惊奇,还是惊喜,望杨顶天问到:“这两首诗是你写的?”杨顶天恭恭敬敬地答道:“回大人,是卑职写的!”

    严辉听见杨顶天说了“卑职”二字,才想起昨天孙修跟他说过,杨顶天是孙修仁任命的某一个小乡的乡正。

    本来按照规定,杨顶天正式任职前,所在的县廷一定要把提名报告传到州府里来,而严辉作为一州最高长官,又应该亲自批阅。但可能是乡正这个职位入不了严辉法眼,也可能是这样的低等职位他看得多了,脑子里行成不了映像,所以他不知道这事。

    现在,严辉听见杨顶天说只是一个小乡正,跟他现在的年纪倒也相合,便不奇怪了。

    严辉不知道是怀疑杨顶天的水平,还是想看他有没有更多好诗,问到:“你可还有别的佳作?”

    杨顶天急忙低头哈腰拱手道:“大人面前岂敢称妄称佳作,不过念得出口的倒也有一首,卑职取名为《年华》。”

    严辉果然是喜爱文学的,听见杨顶天真的还有诗,惊喜道:“你现在写来,本官瞧瞧!”

    杨顶天看见严辉身旁笔墨纸砚和桌子都有,于是应了一声,走上几步,提笔写到:

    树色枝头光艳艳,芙蓉开如十年前;

    落花无怨风雨急,昙开不悔夜梦浅;

    杜鹃啼尽相思血,星辰有泪坠天边;

    摹者本该细致描,怎奈帛小色难全。

    这首《年华》同样浅显易懂,既有景物,又有一些深意,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既似虚构又似有实指之物的感觉,有不同人生故事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趣味来。而这首诗,仔细去品读,其实每一长句,都有似是而非的深意。

    严辉一字一句读完,最后重复念“摹者本该细致描,怎奈帛小色难全”两句,悠悠出神了半晌。出神罢,赞叹道:“不错!好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还有些耐人寻味的深意!”

    杨顶天看见严辉又出神,又夸张,欣喜之间,受宠若惊,忙躬身拱手道:“大人谬赞了!”孙修仁见杨顶天得了刺史大人的喜爱,心里也欢喜,毕竟杨顶天是他任用并举荐来的人。

    至此,严辉对杨顶天的文才不再怀疑,相信他是有这样的才华的。严辉对杨顶天称赞道:“你有些文才,这文才在本朝也算得上是一二流的了!”

    严辉的这个评价其实很高,因为“一二流”就是“一流”的低调说法。杨顶天心里自然高兴得很,跟着听严辉比较认真地问到:“听孙县令说,你还给他们县廷里献过一个让城民百姓交钱,用以抵御房屋火灾的政策?”

    杨顶天躬身道:“是的,大人!这个举措其实是让百姓人家一人出一点钱,聚拢在一块成为大钱,若是有出了钱的人家房屋失火出时,再用它们去救济!这个举措其实放在哪里都适用,因为哪里都有可能失火燃屋子!”

    严辉是想了解杨顶天是否还有实事才干,听了话终于相信了,欢喜道:“不错!你既有诗文之才,又有些治民为政之能!如此看来乡正的职位对你来说太小了一点!这样吧,本官保举,升你几级,就让你做县令吧!”

    这突如其来的一句,杨顶天简直要开心得傻掉了,幸福来的太突然。

    一旁的孙修仁同样有点傻了,心里不由想:“他做县令,那我做什么?”当然,老孙只敢想,不敢问,刺史大人还没说到他的事。

    严辉见杨顶天目瞪口呆,道:“怎么?你不愿意?”杨顶天回过神来,急躬身拱手道:“卑职愿意!卑职受宠若惊,十分愿意!若得如此,卑职定当竭心尽力,报效严大人,报效朝廷!”

    严辉见杨顶天这呆萌的模样,才知道他是惊喜过望,有点傻掉了,于是呵呵一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