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68 有正经事情要干了 (第2/2页)
代官员的退休年龄比现代迟,比如没有疾病和过失的情况下,一般要到七十岁才“告老还乡”。 不过柳夕的最后一句也是实话,杨顶天知道礼部相当于二一世纪的教育部,是个清水衙门,权力和事务根本不能跟吏、户、刑等部门比。 杨顶天于是心想:“那个位置除了经常能看见你,其他的也没啥好处嘛!”不过不想拂了柳夕的好意,嘴上道:“县衙吏员多,只怕也会有很多人想去做吧?”柳夕道:“如果你政绩或能力卓著,我可以帮你说话啊。” 杨顶天听出了柳夕对他的好意,心里挺感动,于是认真的拜谢了,然后趁机告辞。其实彼此都觉得,俩人孤男寡女聊了这么久,也差不多了,外头知道他俩在里面的吏员们,估计都要说三道四了。 杨顶天出去后,柳夕忍不住又拿出杨顶天刚才给的锦帕来看短诗,仔细看了一遍,心里想:“他这诗写得挺讨人喜欢的!也是他有点才情,不然也写不出这样有情有物的小诗来!” 继而又想,“说到这情字,他是喜欢我吗?是我让他像那些鲜花一样迷醉了?然后就写了这个送我,表达他的情意?” 柳夕想到这,忍不住嘻嘻偷笑了一下,笑靥如花,欢喜得意。 晓年在县衙大堂旁侧的一个官员随从的招待室里等候。见到杨顶天出来,问他怎么去了这么久? 杨顶天自己也觉得在里面挺久的了,只是撩妹这种事情实在不能成为让他人久等的理由,只能一本正经的说,柳夕大人很忙,刚刚才接见了他,他把事情跟柳夕交代清楚,就出来了。 晓年将信将疑,不过也管不着那些事。跟着,俩人又带了护卫兵丁,去首饰铺取了手镯,大概下午两点时,就出城往乡城行去了。 小半个时辰后,进入乡城。这一刻,杨顶天忽感觉,虽然这里城小,穷僻,但好歹是他是长官,县城里虽然大,热闹,但做不了县令、县丞与县尉这样的主官,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那里官太多了,无论说话做事,都得小心翼翼的,不容易。 这么想时,杨顶天带着晓年和兵丁,精神抖擞地进公所去了。进了公所大堂,正好看见乡佐伍绅和游徼郭泰在谈论事情。 二人见杨顶天回来了,起身拜见。杨顶天示意二人坐下,问他俩谈论什么事。伍绅说,是毛家屯屯口大路的一座桥,月初的时候让大水给冲垮了。而且毛家屯往里去,又有吉下和曲溪两个村屯,总共三个村屯要通过那条小河和河上的桥到达乡城来。 如今桥被大水冲垮,于是三个村屯的屯人百姓都没有过河的桥可以走了,这样一来,河里的水稍微涨一点,屯人百姓就很难过河。 杨顶天又问,怎么不修桥。郭泰说,修桥要钱,屯公所每年收纳的赋税,大部分都上交县廷了,只留下几万钱的办差杂费,屯公所除了兵勇,还有四五十人办差,一年下来的日杂费,有时都超过几万钱了,根本没有钱去修桥补路。 杨顶天又问,能不能向县廷申请拨款。伍绅是县廷来的,这一点他也知道一些,说向县廷申报可以,但县廷的主官们忙的都是“大事”,像偏僻村屯里事情,除非是出现地震或者屯人造反,否则像修桥补路这样的小事,县廷一般都不会理,报上去了也只能是泥牛入海。 这也是彭承和邢腾他们在任时,没有去做这个事情的原因。杨顶天想了想,觉得也应该是这样的,给县廷交钱,县老爷们自然高兴,可向他们要钱,那就让他们愁眉苦脸了。 因此,杨顶天就觉得只能靠乡公所和毛家屯、吉下屯、曲溪村这三个村屯自己想办法了。杨顶天决定,明天去看看,然后让三个村屯的屯人百姓出钱出力,一起修桥。 伍绅和郭泰说,他俩刚才商量,这个方法他们也想到了,只是这个事情,一旦真正去做,一来很难做好,二来要消耗很多时日,不知道值不值得。最难的是,屯人百姓对官家不太信任,要他们出力可以,但要他们出钱,除非强制,否则很难。 杨顶天说,那为什么不强制要求呢?伍绅说,乡公所没有县廷的命令是不能强制要求屯人百姓出钱的,如果有人拿这个事情去县里告状,或者这个事情闹大了,乡官们会有麻烦,不值得。 杨顶天想了想,觉得也是道理。不过杨顶天也觉得,屯人百姓是希望桥能通行的,只是此前的乡正彭承是贪官,屯人百姓不信任他。 但杨顶天是二一世纪的民主文明社会来的,他知道捐钱筹款这种事情是有可能的,而且杨顶天不想欺压善良百姓,反而要为他们做主,他也相信,只要诚心沟通,屯人百姓会相信自己的。于是乎,杨顶天决定,明天亲自去视察一下,然后设法发动屯人百姓出钱出力。 商量好后,时间差不多下午四点了,正好下班回家。于是乎,杨顶天带了晓年,又点下了五六个护卫兵勇,准备回瓢子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