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疆王_第十七章:皇上丞相评北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皇上丞相评北疆 (第1/2页)

    对于北疆,众所皆知,北疆大军乃是整个大华朝规模最大的兵团,也是战斗力最强悍的军团,长期在北部边疆与昆仑彪悍的铁骑厮杀,北疆最大的特点便是排外,非北疆人很难进入北疆的核心,北疆一直都是李家的天下,刘戎去北疆,无异于将一颗钉子嵌在李家。

    对于李家这一巨无霸,朝廷终究是不放心。尾大不掉的势头早已显现。北疆大军只知有李家,不知皇帝姓刘的传闻早已传的沸沸扬扬,可以说从北疆大军组建那天起,类似的言论便没有停过。

    其实,北疆大军的体制已经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了,历史上,强盛无比的大唐帝国最终亡于这一制度,唐朝末年,各节度使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白骨千里,将一片大好河山变成焦土。随着巨唐的灭亡,这一制度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为镜,没有哪位当权者再愿意重拾这种制度,而面对四十万昆仑骑兵的威胁和三十万边疆军的溃不成军,只得让李天野组建北疆大军,北疆大军因昆仑而兴,因昆仑的存在而存在,四十年来,北疆大军最高统帅将领不但军政一手抓,经济上也是自给自足,甚至北疆体制内的将领也是北疆大军土生土长的基层军官。

    这么多年,朝廷一直想往北疆大军中安插将领,可是朝廷强制安排的将领,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多年来职务不得提升,甚至出现了将领畏战脱逃的场景,着实给朝廷摸了黑,后来,朝廷遂作罢,只是提防之心从没有消除,每当昆仑大举入侵,整个朝堂便鸦雀无声,昆仑一旦退兵,朝堂又沸沸扬扬。

    “皇上,戎疆王这两年在军中威望日盛,无论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平乱还是海疆平寇都取得了巨大功绩,此时若再去北疆,染指北疆军务,他不能进入北疆核心便罢,可是若是真的掌管了北疆大军,如此下去不出十年,军中能征之将皆出其下,皇上难道不怕……”王乾欲言又止,小心的说道,这终究是刘家的家事,作为外臣不得干涉,可是觉得如果不说,又没有尽到丞相职责,王乾总觉着这刘兴有着超出正常年龄该有的成熟和稳重,这个年龄,自己还是一血气正旺的愤青,还在褒贬时弊,这刘兴像是天生的帝王一般。

    “丞相,李家在北疆苦心经营四十年,李家更是人才济济,当代李家掌舵人李问天更是一绝世天才,若是这么容易被八弟夺得军权,那我倒要担忧北疆的安全了,有李家,北疆无忧。退一万步讲,即使刘戎夺了朕的江山,那还是我刘家的江山,还是鸿烈大帝的子孙,北疆军务落在李家有四十年啦,朕听闻,北疆士兵只知有李将军,却不知有刘皇帝!此言可真?”刘兴淡淡道,仿佛说着一件毫不关己的事情。

    “老臣也曾耳闻,客观的讲,李家几代人确实挡住了昆仑的进犯,昆仑是一军事实力不逊色于我大华朝的国度,是李家保住了北疆的安宁,这才让朝廷能腾出手来对付饥民暴动和海疆倭寇,平白派去一个戎疆王,恐引起军变,另外戎疆王资历太浅,若刚愎自用,李家三代将军构筑的防务可能毁于一旦!更难得的是近十几年,北疆大军实行屯田制,几乎没有向朝廷要过一分银子!”

    “屯田制,可怕就在于此啊,一个不需要朝廷供应粮草军械的北疆,一个几乎所有军官都是自身培养的军团,一个在得到当地所有百姓拥戴的北疆,你说这有多可怕?朝廷对北疆丝毫不能钳制,靠什么?靠李家人的报国热情还是几十年前李天野大将军与朝廷立下的誓言?”

    “皇帝也不要过于忧虑,要知道当前北疆也是一四战之地,北面的昆仑大军不时扣边,想必北疆大军绝不敢做出出格的事情,况且李问天何须人也,断不会做出如此下作之事,让百姓戳脊梁骨。”

    “北疆大军,早已自成体系,兵部对其几乎没有任何的控制力。原因无在乎北疆大军能自食其力,不求朝廷。你们只看到了北疆大军不要朝廷一分银子,却不知北疆早已成了国中之国了,若彪悍的北疆大军若与昆仑联合起来,兵精粮足,这大华朝可就真的翻天了。到时不但我刘家江山要拱手让人,大华朝也要万民涂炭,华夏崩碎。”

    “陛下,李家人忠勇刚烈,断不会做出此等叛逆之事,况且当年李天野曾与大运皇帝歃血为盟,言永不相负,老臣记得当年李天野大将军后背长了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