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五章:张鲁想要封王 (第2/2页)
也会有巨大的伤亡。 作为一个富有智慧的明主,易鹏希望在尽可能减少伤亡的情况下,获取胜利。 于是认死理的硬上,他更喜欢理由各种策略计谋,以最小的代价,赢下战争。 其实,利用智慧,在战争中斗智斗勇,不是更有意思吗? 易鹏询问的对象,主要是法正、张松和孟达三人。 这三个,是最早投靠易鹏的蜀人,他们世代生活在川蜀之地,对于汉中的一些情形,比他要更为了解。 法正沉吟片刻之后,说道:“我在蜀中,曾经多番了解过张鲁,其人贪图名利,时刻都想要自立为王,光宗耀祖。而且,他手下有一佞臣,杨松,极为受宠。这杨松,非常贪财,如果我们暗中派人偷偷潜入汉中,用金银结交杨松,说不定杨松会帮助我们,对付这些凉州铁骑。” 易鹏一听,觉得这个计策,倒是合情合理,可以一试,于是便答应了。 这时,张松出来说话了。 他说,自己与那杨松,颇有一些交情,可以作为使者,结交杨松。 张松、杨松,两人的名字,除了姓之外,倒是十分相似。 易鹏欣然同意,并且对着张松说道:“如果汝能办成此事,本侯必定重重有赏。” 赏罚分明,才能更有效的激励属下积极努力去办事。 当晚,张松带着一些贵重金银,在翼龙的帮助下,飞入了汉中城,他来到杨松府邸,两人面见,说明了此事。 杨松贪婪无比,得了张松馈赠的重宝,他惊喜若狂,连连同意,声称会帮忙,搅黄凉州的援军。 第二日,返回的张松再次带着书信,出使汉中,面见张鲁,呈上书信。 因为有杨松的暗中帮助,整个过程十分顺利。 说来也是奇怪,张鲁身边有个足智多谋的谋士阎圃,但是他却偏偏喜欢贪财好色,嫉贤妒能的杨松,经常采纳其建议。 或许,张鲁的败亡,从这一刻开始,已经命中注定。 张鲁命人打开书信,念起信上的内容。 上面写道,易鹏愿意保奏张鲁为汉宁王,永世称王汉中,并且,双方罢兵,结为同盟之好。 张鲁一看,大喜过望。 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便是能够称王汉中,永世做他的汉中王。 他没有多大的志向,只是想要保守住汉中这一片土地,便心满意足了。 不过,他还是有些怀疑的问道:“冠军侯不过是一列侯,如何能够保奏我为汉宁王?” 封王这样的事情,只有皇帝才能够办到。 张松笑着回道:“我家主公贵为皇亲国戚,迎娶了当今陛下的jiejie,万年公主,是当今陛下的姐夫,关系非同寻常。并且,我家主公富有四海,据有四州之地,带甲之士以百万计,威名赫赫,在整个大汉王朝,享有盛誉。如果其保奏,必定成功!” 张鲁一听,的确是这么回事。 以如今易鹏如日中天的声望,想要保奏他张鲁成为汉宁王,的确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与易鹏结为同盟,对于他张鲁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幸事。 张鲁已经被易鹏军的赫赫神威彻底震慑住了,他根本都不想与易鹏刀兵相向,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与易鹏为敌,他毫无胜算。 既然如此,何不两家结为同盟呢? 成为同盟,他便可以安安心心做他的汉宁王,而不用整日担惊受怕了。 这些时日,易鹏入侵的消息,吓的他胆战心惊,已经好几天睡不好觉了。 他每时每刻,都想要快速结束这场战争。 而眼前易鹏开出的条件,简直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结为同盟,并且保奏他为汉宁王,天啊,这真是天上掉了一块馅儿饼啊! 张鲁大喜之下,便要同意。 这时,阎圃站了出来,反对道;“主公,万万不可答应。” “冠军侯突袭剑阁,随时准备剑指汉中,结果就在我们去凉州寻求援兵的这个节骨眼上,对方突然送来书信,要结为同盟,还准备保奏主公为汉宁王,其心可想而知,必定不存好意,说不定这一切不过是缓兵之计。” “而且,大汉祖制,异姓不得称王,冠军侯想要保奏主公为汉宁王,其心可诛,这是想要陷主公于不义,引起天下公愤,主公万万不可听信!” 这阎圃的确颇有大局观,一眼便看出了易鹏的用意。 听了阎圃的谏言,张鲁陷入了沉默。 因为,阎圃说的不无道理,只不过他一心想要称王,机会便在眼前,他有些不甘心就这么错过了。 杨松善于察言观色,自然看出了张鲁所想。 于是他趁机谏言道:“异性封王,并无不可。远的不说,就在凉州,宋建盘踞凉州多年,自封为平汉王,在当地称王称霸多年,也未见天下群臣有任何公愤嘛?” “况且,主公仁义厚德,治理汉中数十载,深受百姓爱戴,沿街百姓哪一个不称赞主公乃仁义之君,当代贤主?岂是宋建之流可以比拟的?” “既然宋建这样的人,都可以称王,主公如此贤德,为何不能称王?” 杨松的话,说到了张鲁的心坎上。 张鲁心想,是啊,连宋建这样的小军阀,都能够自封为王,他张鲁,富有汉中,钱粮广足,拥有数十万大军,如何不能称王? 于是,他想要称王的欲望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这时,杨松再次谏言道:“如果冠军侯想要与我们结为同盟,并且推荐主公为汉宁王,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啊,如果成功,那么,一可以保证汉中百世太平。二,又拥有了封王之实,岂不快哉?” “当然,为了验证冠军侯的诚意,我们可以提出,让其退兵剑阁,如果对方果真退兵,便表示其是真心实意想要与我们结盟,诚意满满,如此我们便可以答应下来。如果对方不撤兵,那便证明,对方没有诚意,那时我们再引入凉州军,前来助战,也不迟。” 张鲁一听,觉得杨松分析的十分周全,有理有据,便听从其言。 哪怕阎圃在一旁苦劝,张鲁总是置之不理。 当日,张鲁便派遣杨松为使者,出使成都,说明了情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