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山河变_第二十一章 把矛头指向儒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把矛头指向儒道 (第1/2页)

    膳房内,方禹宁口若悬河。

    “继续说发展商道的附加好处。”

    “发展商道,带给帝国各地的不光是丰富的物产,还有文化、风俗等。比如说,帝都内的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们身上穿的锦缎,便是以一个叫做蜀郡的地方产出为最,这是帝都内所有人的常识。但是,大家有谁去过蜀郡?并没有,但是我们都知道有蜀郡这么个地方出产的锦缎最好,最为华美和珍贵。因为蜀锦,蜀郡的养蚕采桑技术得以传播,蜀郡的织锦手段得以盛行,包括蜀郡的其他物产,或许一些人都能如数家珍,蜀郡的人文、地理等,相信大哥、五哥他们也不陌生。而这些便是商道的好处。”

    “的确是这样,商道的确有这种好处,我们倒是知道,蜀郡不但蜀锦织的漂亮,而且蜀郡的美食也很多,帝都这边有很多美食都是从蜀郡那边传过来的。”方禹彤兴奋地说道,她早就从之前的情绪中出来了。

    “小七说的不错,圣院那边也收录了一些蜀郡读书人的诗词文章,有些也十分经典。”方禹和点头道。

    “所以,发展商道能够让各地的文化得以交流,甚至形成一统。就像是蜀锦一样,天下锦缎以蜀为最,这就是共识。而如果帝国能够借助这种方法,想要让帝国上下统一一些风俗文化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说到这里,方舜天和方禹承的眼前一亮,他们都是朝中之人,自然明白朝廷想要推行一些东西的难度,朝廷法制倒还好,毕竟是强制性的,但其他东西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商人走南闯北,可谓是见多识广,到了一些偏僻之地,为了贩卖货物,自然会讲故事,不论是将外面世界的精彩,还是帝国的强盛,又或者是其他东西,都会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见识,让普通百姓能对帝国产生认可,对帝国拥有归属感,如此提升凝聚力,早晚有一天,帝国能够做到万众一心。”

    方禹宁最后一锤定音,完全敲在了方舜天的心头。方舜天身体轻颤,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商道大肆发展,帝国的百姓不再愚昧,各行各业蓬勃而起,帝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局面。

    一瞬间,他就感觉浑身的气血上涌,这是太过激动的表现。

    “承儿和儿跟我来,我们父子三人研究一下今晚的奏疏该怎么写。”方舜天大踏步地朝着书房而去。

    方禹承和方禹和连忙起身。

    方禹宁赶忙拦住两位兄长:“大哥五哥,爹写奏疏没问题,但是告诉爹这件事急不来。如果想要重商,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包括商道的法典、还有相关的赋税,以及到时候价格的cao控,这些都需要细细商议,可不能cao之过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儒道的掣肘。”

    方禹承和方禹和两人一字不漏地听完,尤其是听到最后一句,他们的脸色变得凝重。

    儒道的掣肘,这的确是商道想要发展最大的问题。

    老爹虽然曾在圣院学习,但之后又进入了国子监深造了一番,虽然算是儒道弟子,但和儒家的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差别。

    所以当方禹宁说出重商的理由后,老爹变得激动,但是他却忘了发展商道的阻碍。

    而儒道,便是最大的拦路虎。

    因为他们,便是重农抑商的典型。

    儒道的重农抑商可以以两个问题两个答案来概括——

    问:“耕田之利几倍?”

    答:“十倍。”

    问:“珠玉之赢几倍?”

    答:“百倍。”

    正是因为这般,以民为本的儒道自然要对商道进行打压,而儒道的官员有占据了朝堂的一大半,这种思想自然根深蒂固,长此以往,商道能发展起来才怪。

    “这件事需要和老爹好好说说,否则的话,商道能否推行尚未可知,而老爹恐怕要得罪朝堂半壁了。”两人郑重地说道,彼此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向着老爹的书房走去。

    膳房内剩下的全都是女眷,皇甫氏笑着看向方禹宁:“小七真的不考虑进入朝堂?”

    “不了,大娘,我还是做一个武夫就好。”方禹宁摇摇头。

    “那可真是可惜了,不过你做武夫也挺好,家里得有一个男孩子撑起武夫的天。”皇甫氏说道。

    方禹宁八个兄弟姐妹,只有大哥方禹承、五哥方禹和和他是男孩子,而大哥和五哥都是走的儒道的路子,想要有一个男孩子撑起武夫的天,那便只剩下他了。

    不然的话,那就得让老爹多努力努力,再添个弟弟出来。

    这话让坐在一旁的沈氏就听得不怎么舒服了,她轻轻一笑:“男孩子女孩子都一样,菱儿瑾儿的武道天赋也不差。”

    “这倒也是。”皇甫氏没有反驳。

    至于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