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9节 历史会记得 (第1/1页)
次日。 张新如约来到野鹭湾。 工业区门口比过去几天更热闹。 人来人往、穿流不息。 叫卖声、争吵声,车马声,声声不息。 随后昨天刚见过面的三个东日人到。 张新拿出地契,这上面有简易所属地型图。 “你们在这个位置划3000丘,自己清理上面的乱木雨林。” 张新指的位置在地块最北边,离野鹭湾也最远。 “张先生,我们想要这里。” 对方指在离野鹭湾工业区门口最近的地方,只隔着一条土路。 “不行,这里以后是学校,你们工厂污染太严重。” 地是张新的,三人争不过,只好妥协。 接下去,他们也要请工人伐木,将地面平整、建厂房。 这又会制造许多工作机会。 回到位于工业区入口处的车间。 和之前热闹不同,此刻空荡荡的。 “秀姐呢?” 拦下一个学徒张新问。 “沈掌柜昨天招到一百多人,今天早上她带大家进雨林伐木去了。” 张新打量学徒,他是这具身体母亲、送过来的20名同乡同族之一。 “车床学的怎么样?” 学徒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感觉好难。” “好好学,将来前途无量。” “是,”小伙激动道,“我一定努力跟着洪师傅学。” 拍了拍小伙肩膀,张新才意识到。 郑奕住、尼亚、丹野健人、古利特这些人,在自己眼里是大牛。 自己在别人眼里好像也是大牛哇~ 走到洪远春傍边,他正车床前专心打磨一个钢构。 非常专心,整整半个小时,一句话没说。 旁边几个徒弟就这样看着。 张新感到淡淡犹伤,这明显教不出好教徒弟。 然,洪远春有自闭症,张新不能大声、不能着急、更不能训斥,否则可能会鸡飞蛋打。 等他忙停,张新递过去一杯水,“累了吧,喝点水休息一下。” “东家来了,”洪远春接过凉白开,缓缓道:“我不累,就是有点闷热,这里不通风。” “没事,”张新大包大揽道:“我从漂亮国进口了制冷机,明天就给你装上。” 洪远春只是有自闭症、说话、行为有些怪,但智力没毛病。 “这会不会太奢侈?” 他心里是很感动的,可语气没感情。 “不会,你在我心里比制冷机重要。” 张新直言不晦,“另外,我希望你能趁晚上功夫,为学徒们讲讲车床基础理论知识。” 改变洪远春在工作时分心教徒弟不现实。 张新这才另想它法。 “没问题,”洪远春不急不缓道,“我会编写教材。” “咳...”张新清咳一声,“他们大多不识字,你从简到繁给他们多讲几遍。” “好。” 总的来说,洪远春很配合工作,只要你不跟他钻牛角尖就行。 比如,他工作的时候不说话。 如果强迫他一边cao作车床,一边要求他向学徒解说、教学,估记会鸡飞蛋打。 “手枪仿的如何?” 洪远春从旁边储物柜里拿出两把手枪递过来。 仿制枪和原枪,尺寸相差无几。 但外观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原枪的塑料部分,被打磨木片代替。 “能用吗?”张新怀疑问。 洪远春摇头,“不知,你需要找个人试枪。” 张新目光从几个学徒身上扫过。 “就你吧。”张新对刚才鼓励过的学徒道,“你到海边开两枪。” 张新将两颗子弹压进弹夹,递给那名学徒。 “东家...”学徒快哭,“我不会开枪。” 张新指着保险,“现在它是锁住的,这个东西叫保险,把它打开,然后扣下板机就行,很简单。” 这个年代没有测试机器,只能用人试。 希望不要炸膛~ “你们继续工作,我和....你叫什么名字?” “东家,我叫大虎。” “我和大虎去海边试枪。” 大虎颤颤抖抖应是。 这时千寻过来喊吃饭。 不知不觉来到午饭时间。 车间设有专门食堂,平时是何幼娘和另外两名女工做饭。 今天老蔡同志也在这里。 吃过午饭张新带大虎去海边试枪,蔡德隆从后面也跟上来。 “那个东日国女人,你就这么把她困在车间里,不怕出事吗?” “这叫瞒天过海,看似危险地方越安全。” “你确实不是对她有非份之想?” “没兴趣。” “...” 海岸边。 四下无人。 张新站在十米开外,催促大虎尽快射击。 “东家我会不会客死异乡。”大虎跟泪婆沙回头问张新。 “会,赶紧的!”张新喊。 蔡德隆训斥道,“你有没有良心,吓唬他一个孩子干嘛?” “要么你去?” “...” 蔡德隆差点被呛死,一秒变哑巴。 谁知道洪远春造枪靠不靠谱??? 最终大虎还是开枪了。 ‘嘭、嘭’两声,屁事没有,根本没炸膛。 “东家我没死、我没死....” 大虎欢喜若狂,好似劫后余生。 张新拍了拍大虎肩膀,“不错,我发现你很有射击天赋,未来说不定会成为神枪手。” “是,谢谢东家夸讲。” 大虎自己这么认为,毕竟第一次打枪没炸膛,这天赋确实可以。 也不知道这个逻辑对不对? 反正很开心~ 目送大虎离开,蔡德隆没好气道,“好好的一个年轻小伙子,被你忽悠瘸了。” “这和年纪没关系,”张新面色挪喻问,“那128只‘鸵鸟’怎么样?” 以前蔡德隆不知道‘鸵鸟’什么意思,后来张新解释过才懂。 形容活在粉饰太平天国里、不敢面对残酷的人。 提到这个蔡德隆就来气。 “你是怎么猜到的,他们居然都不想好好工作,还想去靠打砸闹事赚钱。” “这是人性,打砸到后面他们会上瘾。” “这不是好事。”蔡德隆皱眉。 “话不能这么说,”张新站在海边,面朝大海对老男人解释,“凡事都有两面性。” “你们这次为三和城带来约5万唐山人,还有许多求之不得的资金和技术。” 蔡德隆怒问。“那你知不知道,因为你、有很多生活在‘日惹’的唐山人破产、流离失所。” 张新沉声道:“他们的辛苦付出,历史会铭记。” “...” 蔡德隆差点被气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