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节 身后事 (第1/1页)
在海边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十多条船被拖离海面,停在滩途上。 “就是那艘。” 妇人抬手指向不远滩途上的一般木船。 50吨的木船约25米长、5米宽,中间是货舱、没有房间,在尾部有一个雨棚保护马达。 “夫人,这艘船您卖多少盾?” 张新问。 “50盾,包括船和马达。” 张新不知道这个价格是否公道,视线看向朱秀章。 “这是一艘两年时间的次新船,比纯新船可靠,如果马达没坏,这个价格合适。” “我测试一下马达?” “请便。”妇人应声。 朱秀章登上木船,开始捣鼓起马达,半响后‘突突...’飙起一股浓郁黑烟。 “保养不算好,问题不大。” 张新看向妇人,“夫人这船我买下。” “谢谢。” 妇人朝张新躬了躬身。 “不客气,你卖、我买,公平交易。” 随后张新和对方签了转卖合同,并支付50盾。 船有了、人有了。 接下去几天,张新白天做生意,傍晚送蔡小景回家,随便跟蔡德隆练习‘破锋八刀’。 9月10号这天,也就是离出发还有三天,赵土丘盖房子工作结束。 晚上六点。 张新带着买来的小猪仔,和伙记们推着两辆平板车、上面堆满杂物,过来验收。 一大间猪舍、四小间屋舍、一间厨房,及男女侧所。 黄大山、沈得住、蔡亚、杨黄狗、蔡小景、李浩、周福,还有沈秀(武家住老婆),大家齐齐啧啧称好。 实事也是,赵土丘带领众人盖的房子又牢又可靠。 外面大风、大雨,屋里干净清爽。 “赵大哥,这是30盾尾款,你数一下。” 张新把钱递到赵土丘面前。 “谢谢、谢谢。” 赵土丘感激地接过尾款,在他设想中,这30盾尾款至少要等一个月,等房屋经过大雨彻底检验后,张新才会给。 “后期如果有需要维护的地方,东家请尽管通知我,随叫随到、十年保修分文不取。” 张新朝他抱了抱拳,“谢了。” 赵土丘连连还礼,“不敢当、不敢当,该说谢谢的是我。” 接着赵土丘开始给其他一起干活的同胞分发工资。 其中阿古斯分到1.2盾。 之后赵土丘带着工人开心地冒雨离开,唯独留下未来的军政高官、种族主义者、屠夫——阿古斯。 张新一直在留意阿古斯,见他独独单单不知何去何从,走到跟前伸出橄榄枝道:“阿古斯,我希望你能加入我们。” “我可以吗?” 阿古斯未来成长极高,现在毕竟才只有16岁,还是很容易被忽悠的。 “当然,只要你愿意,我们会成为一家人。” ‘吐.虚伪~’张新在心里吐槽自己。 “谢谢...我愿意加入。” 流离失所的阿古斯道谢。 “啪!啪!”张新拍拍手。 众人向张新靠陇,其中黄大山、蔡亚、蔡小景各提着一盏马灯。 “阿古斯。”张新指向他,介绍:“他以后和我们是一家人,大家多教教他。” “欢迎你阿古斯。” “欢迎。” “...” 众人对他表现出友好。 阿古斯则显的有些约束,他还需要时间适应。 黄大山站在阿古斯傍边,不客气把手臂搭在他肩膀上,笑道:“跟我们一起摆摊很有意思的。” 张新没好气道,“以后摆摊不用那么多人,这里需在一半人手。” “养猪。”蔡小景不确定问,“你打算养多少只?” 张新目光从蔡小景身上移开,一一从众人身上扫过。 “你们都是我信任的人,其实养猪只是愰子。” “愰子?”黄大山惊讶问:“那这里...” “我打算批量制作明胶和鱼丸,然后以低利润批发给其他小贩出售,盖这处养猪厂是为了掩人耳目...” “东家!”沈得柱瞬间想通,打断张新提醒道,“这是你立足的秘密,谨慎...” 张新在心里为沈得柱竖起大姆指,这个捧哏来的好、来有及时。 对谁谨慎? 当然是新人沈秀和阿古斯。 特别是阿古斯。 众人眼睛看地,心里都跟明境似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么朴实的名言张新怎么会不知道? 熟不知这个小秘密很快就会普及,只是说晚半年或晚一年的事情。 废物利用,恰好可以用来收买阿古斯的忠诚。 那怕买不到忠诚,至少可以买到信任。 “我说了,你们都是信任的人,沈得柱扣你三天工资惩戒。” 嘴巴上这样说,张新心里根本没打算扣,甚至打算多给他发三天工资。 见无人说话,张新又道。 “因为增加了新事项,工作也需要重新布置。” “东家你吩咐。”黄大山道。 “黄大山、周福继续摆摊,每天早上5点出摊、下午5点收摊,然后去鱼市、码头收购海鱼杂鱼、虾蟹,送来养猪厂。” “沈得柱、李浩,你们继续驻店,工作是早上5点开门、晚上8点打烊,以后不用你们制作明胶和鱼丸,把店里用的食材准备好就行。” “蔡亚、杨黄狗、阿古斯、沈秀,你们白天休息,晚上七点到早上七点工作,专门制作明胶、鱼丸。” 张新一口气布置完任务。 沈得柱举了举手,“东家,出摊和开门时间推迟了一小时?” “4点起床太辛苦,以后就5点吧。” 他们能薅住,同吃同睡的张新本人也薅不住。 “还有。”黄大山提问:“凌晨制作好的鱼丸谁去推销、谁去送货呢?” “这件事情蔡亚父母负责,他们这几天在向其他摊主摊荐,也有摊主预定,只等明晚制作出来,他们会过来取。” 在工资没变的情况下,工作时间缩短、任务量变轻。 接下去两天,把生意交给伙记打理。 张新细致地准备了柴油、食物、水、绳索、卯钩...等物品。 又从尼亚经理那里借来一只左轮、一只双筒猎枪。 一切准备就绪。 1935年9月13号凌晨3点。 南县小吃店铺打开一块门板,张新身披蓑衣从里面走出来。 此刻,外面正值大雨磅礴,视距只有仅仅数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