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节 绝卖 (第1/1页)
三百年。 土人从最初被东印度公司统治。 东印度公司破产后,由风车国政府接着接管。 到今天已经接近三百年。 如果三支反抗军齐心合力、停止内斗、合兵一处、统一指挥,有极大概率可以赶走、打败殖民政府。 但他们心里的鬼点子太多,都怕自己吃亏。 得了小利、失了大义。 … 郑顺源见郑奕住回来后一直处在失神中,表情担忧问:“父亲,你不会当真吧?” “你去把大家都叫过来。” 郑顺源再劝:“父亲,你教过我脚踏实地,厚德物载。” 郑奕住气笑,“我还教过你与时俱进,不要固步自封。” 碰巧,郑氏每逢月初开家族会议。 儿子、女儿、掌拒、及妻子、小妾,大都在三和城。 用了约两个小时,六个儿子、六个养子、八个女儿、五个女婿及爪哇妻子到场。 为什么说是爪哇妻子? 郑奕住也是民国、唐山郡人,家里的习俗从小就有童养媳,名叫周时。 其一直生活在唐山郡老家侍奉老母亲。 按唐山人的规则,童养媳是‘绝对’原配妻子,除了家主,她就是N.1。 其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四子、六子。 一女儿,为四女儿。 另有三个养子,分别是长子、二子、三子。 郑奕住的爪哇籍妻子和蔡小景同姓,叫蔡三娘。 她拥有比‘童养媳’次一级的地位,也是妻子。 这在唐山郡一带,这种情况叫两头家制度,一头一个妻子。 两人皆可以入族谱,享有同等待遇、地位、继承权。 在名份上,众多儿女们称周时、蔡三娘为‘母亲’。 蔡三娘生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郑奕住的第一个孩子)、三女儿。 无子。 另外还有六妾。 其中三位正式迎娶,另有三位是婢女收房。 这里得说明的是,这三位正式迎娶的妾室,是为了生意,取了合作伙伴的女儿。 当然,三妾也都不是大妇生的。 大妇也就是妻子生的女儿,不会嫁给别人当小妾。 不然生意人的脸放那放? 这六妾中,其中有一妾是老家人,名叫周亚景,实际家庭地位排在蔡三娘之下,另外五妾之上。 其领养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七子、八子、九子。 育有一个女儿,为五女。 另外五妾没有养子,共育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 这里有很多问题。 1:为什么有这么多养子? 2:为什么长子、二子、三子是养子? 3:另外五个小妾都没有养子,为什么同为小妾的周亚景有三个养子? 先回答第3个问题,郑奕住常年生活在爪哇。 除第一个十年没回家,往后每一到二年都会回一到两次唐山郡老家。 而老家只有‘童养媳’周时一人。 为了防止儿子在外嫖娼伤身、丧财,郑奕住的老母亲便在家乡为他纳了一房妾。 也就是周亚景。 这时的郑奕住已经小有家产,纳妾自然不是普通人家,而是隔壁县另一富商小妾生的女儿。 妾与妾之间的地位相同,但因‘母凭子贵’的文化盛行,所以妾既生子,妾的社会地位也因此会提高。 又因在唐山郡海外家庭文化盛行,妾生子与妻生子,亲子与养子同看,即择业、择配、财产继承享有同等对侍。 于是领养成了周亚景的选择。 一次买养三个,分别是七、八、九子。 回答第2个问题。 为什么长子、二子、三子是大妇周时的养子,而不是亲生? 郑奕住第一次离开家乡时,和大多数人经历一样,15、16、17岁离家。 那个时候童养媳周时还不到十岁,如何生子? 郑奕住到了爪哇,一切从零开始。 前五年打工仅能吃个半饱。 第五年才开始经商,从走街串巷、往返深山部落的贬货小货郎开始,之后升级到摆摊。 少年的郑奕住吃了什么都不懂的苦,足足磨砺了五年。 张新就是看到这点,才从摆摊始步。 第六年郑奕住认识了一起摆摊的蔡三娘。 这时郑奕住22岁,少男少女、干柴烈火,大家都懂。 不久后两人的大女儿出生。 那么问题来了,家里的童养媳还没有圆房... 周时的家庭地位及及可危。 于是老母亲一封又一封信催促他回去和周时圆房。 可是生意那能说走就走? 于是有后面一幕,老母亲为儿媳妇做主,一次买了三个养子。 而且特意都比蔡三娘生的女儿大,分别是长子、二子、三子。 周时的女主地位得到稳固。 回答第1个问题,养子。 12个儿子、8个女儿,其中6个儿子是买养的。 这是沿海一带的特点,某些侨裔。 自己有儿子,甚至有好几个儿子,却仍然收养义子,甚至收养好几个义子。 很明显,这些侨裔商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宗法传统、香火传承,而是经济事业的需要。 别拿前世的公司制度、人才招聘制度和这个时代比是不公平的。 这个时代,就认儿子。 那怕是邻居打架,也是儿子多的一方更有优势。 何况是生意做到大的富商 儿子必须得多。 那,这些养子是哪来的? 这里有两种途径。 第一:人贬子。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有的人有钱买子女,有的人被迫卖子女,贫富分化是买卖义子存在的基础。 人贬每次贬来几个到十几个。 像卖猪仔一样,这家买一个,那家买一个,卖完了人贬就走了。 这种方式得来的养子,养父母均不知养子的亲生父母是谁,家在哪里,买家也不与人贬子立契。 第二:中间人介绍。 在社会习俗中有一种说法‘卖子不叫儿子名’。 父母将子女卖出去是‘绝卖’,是不回头的。 虎毒不食子,父母对儿女有天然感情,不愿将他们出卖。 可连自己生存都不能为继,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将子女卖给富有人家,一则自己可以得到一笔钱,缓解极端困境。 二则子女今后生活得好一些。 父母与儿女双方都有比较好的机会。 养子买进家门后,要到祠堂内举行认亲仪式,并邀请族人、亲友围观。 拜祖宗,依照养父姓,按族谱辈分重新取名、入家谱。 做完这一步,养子即可以拥有继承财产的地位和权力。 所以,在家里、在族内、在乡间,养子的身份人所共知、不是秘密。 那么,买进来的养子会不会跑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