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章 错误的判断 (第2/2页)
是这样的。”杨教授道,“勘探队来到了地壳气泡顶端的岩壁,从其他岩缝进入了那个洞xue,继而又进入了这条岩缝。” “那就奇怪了。”王胜利道,“勘探队到底有没有离开地壳气泡?” 杨教授皱眉,命令突击队掉头返回那个洞xue。 他坚信岩层中的部分岩缝相互贯通,我们应该跟随勘探队的足迹,如果他们进入了巨大球体,我们也可以。 我看着杨教授,先是点头,然后摇头。 他的说法咋听上去有点道理,但缺乏成立的充要条件,只是一种可能而已。 我甚至觉得,他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强行将没有连接在一起的线索绑在一起,简单而粗暴。 遵照杨教授的命令,突击队掉头回到那个洞xue里。 经过全面检查,除了我们进入洞xue的那条岩缝,洞xue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塌陷的地洞。 地洞的截面有四五平米,下面是一条岩缝,有湿冷的空气冲上来。 刚才的问题有了答案。 勘探队是从地下岩缝进入这个洞xue的,否则他们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争分夺秒,杨教授立刻下令开展勘察工作。 我和王胜利身先士卒,趴在地洞边缘,打着手电探身往里面看去。 地洞是天然坍塌形成的,恰巧切入了一条地下岩缝。 地下岩缝到洞口的垂直距离大约有三四米,两端不知道会延伸到什么地方。 我和王胜利刚爬起来,杨教授就道:“勘探队一定是从地下岩缝里出来的。我们必须跟随他们的足迹,找到他们,或是跟着他们进入巨大球体。” 我看向黑眼镜,他正摸着下巴,似乎想说什么,但却什么也没有说。 “我们下去!”杨教授下达了命令。 突击队立刻行动起来,我们在地面上打入几个膨胀螺栓,套上两根登山绳,另一头丢进地下岩缝里。 依然是我和王胜利走在最前面,首先下去探路,顺着登山绳,垂降到地下岩缝里。 地下岩缝的切面是个梯形,上窄下宽,内部结构参差不齐,刀劈斧砍一般,坑坑洼洼,满地碎石。 岩缝走向倾斜,一头朝上,一头朝下,两头都看不到尽头。 湿冷的空气在岩缝里流动,从地洞喷了出去,有时会发出“呜呜”的声音。 我抬头告诉上面的人一切正常,其他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垂降下来,全都进入了地下岩缝。 杨教授打着手电,前后看了看,带领突击队朝着岩缝向下的方向走去。 “从走向上看,这条岩缝通向巨大球体的位置。”杨教授信心满满,“勘探队一定是顺着这条岩缝接近了巨大球体,甚至已经进入其中。” “但勘探队的行踪仍然是个谜。”有人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回到了地壳气泡,却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进入了地壳气泡尽头的岩层里……” “我们不应该纠结这个问题。”杨教授斩钉截铁道,“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接近巨大球体。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勘探队进入了巨大球体,因为只要那样,我们才有可能找到他们。” “杨教授说得对。”黑眼镜打着手电东张西望,“看来除了地壳气泡,其周边还存在范围较大的适合生命生存的空间。希望这种情况可以维持下去,直至我们抵达巨大球体。” 两位教授已经作出决定,突击队继续前进,岩缝里回响着踩压碎石的声响。 走了两三百米,岩缝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成为一种不规则的管道,地面上的碎石逐渐消失。 岩缝里安静得可怕,岩壁上渗出地下水,水滴落地的声音清晰可辨。 再往前走,岩缝里陆续出现几个岔道。 不知道为什么,杨教授总是选择向下倾斜度最大的岔道进入,或许是因为巨大球体位于地壳气泡的斜下方。 王胜利胆大心细,在每个岔道口都留下标记,指明我们来时的路。 继续前进,越来越多的地下水滴落下来,脚下发出越来越重的踏水声。 环境的变化,开始让人感到不安。 岩缝里的岔道很多,继续这样毫无目的地走下去,很可能会把突击队带入无法预知的危险境地。 我提出了担忧,但杨教授完全不予理睬,带领突击队继续深入岩缝,固执的像头老牛。 又走了几分钟,更多队员提出异议,王胜利大声嚷嚷起来。 这时,杨教授才命令突击队停止前进。 我们决定召开临时会议,认真讨论一下我们的处境,以及下一步行动计划。 然而,还没等会议正式开始,突然有个嘈杂的声音,从我们途径的岩缝里传了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