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四一章 奥皇不是欧皇 (第2/2页)
瑟夫随即命令军队向后转,重新渡到明乔河西岸,攻击敌人! 弗兰茨约瑟夫以这样幼稚的、时而向后时而向前的运动,大大地加强了军队对自己的至圣的统帅的信任之后,就率领军队去攻击敌人。 奥军最多有15万人,甚至连喜欢说实话的拿三也没有说出比这更大的数字。 奥军在至少有12英里宽的正面上进攻。这样,每英里正面上最多有12500人,当正面比较窄时,这一密度在一定条件下当然是足够的,但是在如此宽阔的正面上无疑就不够了。 而对进攻说来则更不合适,因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密度都不能保证在个别的重要地点进行足够强大的突击。 敌人无疑地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奥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比较强大的敌人几乎必定能在任何地方突破进攻军队的如此薄弱的队形。 6月23日星期四,奥军开始了总攻;他们轻而易举地击退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波佐伦哥、沃尔塔和圭迪佐洛,并于傍晚推进到索尔费里诺和卡斯特尔霍夫勒多。 第二天早晨,奥军又将敌军前卫向后压缩了一些,而左翼几乎进到基泽河岸,但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敌军主力,于是会战就全面展开了。 奥军的两翼都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右翼,他们狠狠地打击了和他们对垒的皮蒙特军队。 这里,奥军显然是胜利了。但是在中央却显出了错误的部署所造成的后果。 索尔费里诺这一中央的锁钥阵地,经过顽强的战斗最后落到法军手中,同时法军还对奥军左翼造成了数量上的巨大优势。 这两个情况迫使弗兰茨约瑟夫发出退却的命令,弗兰茨约瑟夫大概已把自己的全部兵力一直到最后一个人,都投入了战斗。 奥军显然在没有受到任何军队追击的情况下秩序井然地退却了,并且毫无阻碍地回到了明乔河东岸。 1859年6月23日,奥军兵力不少于9个军,其中第一、二、三、五、七、八军都已经全部或部分地参加过战斗,而第九、十、十一军还完全是新锐兵力,与敌人一次也没有接触过。 前6个军共有13万人左右,后3个军有7.5万人。这样,奥军可以用来对付敌人的兵力不少于20万。 但是弗兰茨约瑟夫作了些什么呢?他将第十军和第十一军从曼都亚派到阿左拉,企图从后方打击法军,而为了掩护军队的这一调动,以免受到据估计配置在附近的法军第五军可能进行的袭击,他又将第二军留在曼都亚。 结果,弗兰茨约瑟夫只剩下了6个军,即24个旅,而他就是企图用这些兵力对法国—皮蒙特联军的战线展开进攻的。 但是,军队运动得如此缓慢,6月24日的进攻在上午9时才开始。 当然在法军中引起了忧虑,结果不是奥军在9时开始预定的进攻,而是他们自己在5时遭到了袭击。 为了对付奥军21个旅,联军陆续投入的兵力不少于33个旅。 换句话说,联军用来对付他们的兵力不少于19万人;此外,联军方面还有皮蒙特军队的近卫军1个旅和法军布尔巴基师的2个旅作为预备队。 这样,在战场上联军的兵力就不少于21万人。联军掌握了这样的优势兵力,胜利是有保障的。然而贝奈德克将军率领奥军第八军仍胜利地击退了全部皮蒙特军队的攻击,并在右翼大获全胜。 虽然他自己的军只有4个旅,可能还从培斯克拉守军中得到了1个旅即第五旅的增援。 由奥军12个兵力薄弱的旅占领的中央阵地,遭到了法军14个强大的旅的攻击,结果奥军被击退了。左翼8个旅,经过长时间战斗后也被法军配属有大量骑兵和炮兵的10个旅的优势兵力所击退。 在左翼以及在中央阵地,奥军本应当集中大量炮兵,但是弗兰茨约瑟夫却宁愿让预备队炮兵的13个连安然无事地留在瓦列卓一弹未发! 由此可见,法军炮兵占有火力优势的原因很简单,这完全不是因为线膛炮占有优势,而是因为奥地利皇帝的庸碌无能和不可救药的糊涂,他在战斗中根本没有使用自己的预备队炮兵。 但是,第十军和第十一军在哪里呢?当战斗在加尔达湖和圭迪佐洛之间进行的时候,他们正在南面相当远的平原上游荡。 据说,第十一军远远地看到了一些敌军部队,而第十军甚至连这种情况也没有遇到。当会战胜败已成定局的时候,这两个军不仅没有来得及放一枪,而且还在很远的地方。 因此,原来准备阻止奥军这一迂回运动的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军,才得以把自己全部兵力直到最后一个师都用去对付奥军的主力,因而在奥军左翼赢得了会战的胜利。 这时,第二军占领着曼都亚阵地,准备抵抗想像中的普隆普隆亲王的攻击,而普隆普隆亲王在那一天正和他的全军在离战场有8日行程远的帕尔马大设盛宴呢! 这里,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它说明,当指挥权掌握在德国“天生的统帅”手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两个军毫无目的地在远离战场的地方漫游,另一个军为了对付假想的敌人在曼都亚扼守着战线,而104门火炮则毫无目的地编在瓦列卓的辎重队里。 也就是说整整三分之一的兵力和全部预备队以及炮兵,都被故意调离战场,以便使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毫无理由地被敌军优势兵力所粉碎,——这种彻头彻尾的蠢事,只有伟大的约瑟夫一世才做得出! 奥地利军队作战非常勇敢,以致兵力相当于他们一倍半的联军,只是在作了最大努力以后才把占领着三个阵地的奥军从两个阵地上逐出,而且联军的这些优势兵力甚至不能打乱奥军的队伍或者试图进行追击。 如果把弗兰茨约瑟夫没有利用的7万人和104门火炮配置在沃尔塔和波佐伦哥之间作为预备队,那末,会战将取得怎样的结局呢? 法军无疑将被击败,而战线将重新由明乔河、基泽河向前推到提契诺河。 奥地利军队不是败于联军,而是败于他们自己的皇帝的愚蠢和傲慢。 此役使奥地利的失败已成定局。但拿破仑三世慑于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害怕普鲁士干预,突然中止了军事行动,并于7月11日单独与奥地利签订了维拉弗兰克停战协定。 根据协定,奥地利放弃伦巴第,由法国转交撒丁王国。法国获得了原属撒丁王国的萨伏依和尼斯。此次战争由于拿破仑三世推行利己政策,使原定的战争决心未能完全实现,奥地利虽被削弱,但仍霸占着威尼斯的一部分领土。 意呆利却是完全被摆了一道! 过年啦,有灵根的书友在路途上都用这个app朗读听书换源追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