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七七章 拖后腿的官僚体系 (第3/3页)
经是九州安定的局面。 哪怕是一场小的民变都足以上到报纸的头条。 董书恒通过这件事情也意识到了地方宗族势力的顽固。 蒲氏完全将上面委派的村长给架空。村中的民兵也被蒲氏掌控。 当然了,这件事情也不完全是蒲氏的问题,地方官府见到谈不成就动用强制手段也不对。 办事的方式简单粗暴。 他们要是耐下心来也不是找不到突破口。 蒲氏有几个子弟在外地任职,这就是突破口,完全可以找这几个人去谈。 或者先是做好分化瓦解,从那些贫穷的族人做起工作。 村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那些无地的农民。在宗族的道德绑架和对土地的渴望之间,他们是左右摇摆的。 这个时候只要能够做好他们的工作,揭穿蒲鼎山用来道德绑架那套说辞的真实面目,还是能够将这些人给争取过来的。 没有了普通族人的支持,蒲鼎山就失去了爪牙,成不了气候。 这件事情给董书恒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复兴军对地方宗族的削弱并不彻底。 现在随着地方上的稳定,这些宗族势力有重新崛起的势头。 另外,目前复兴军建立的官僚体系以旧文人为主。 这些人的骨子里面还是权力本位。 他们的认识深处还是那种代天牧民的一套。 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会对权力过于依赖,甚至是滥用权力。 董书恒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越加的严重。 这样一个思想和制度脱节的官僚体系,很可能会将他开创的大好局面给葬送掉。 董书恒不是没有想过在地方上推行评议会制度,用以监督地方官府,同时作为连接官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 但是,他又担心评议会成为地方宗族势力间接掌控的地方官府的手段。 现在复兴军的异地任职以及官员的垂直委任制度,能够将地方上的事权给集中到官府的手中,以此来压制住地方宗族势力。 满清时期,地方宗族通过县衙的胥吏掌控地方的权力,使得宗族权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虽然是没有汉唐时的门阀强悍,但是这些宗族势力覆盖面广,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基础。 他们最大的危害就是掌控了社会资源,造成了社会的固化,让贫苦的农家子弟没有了出头之日。 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阶层固化。这就像是一个人的血管被阻塞了一样,如果不及时的疏通,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疾病。 不能用地方的宗族势力,那么用什么让官府和地方建立沟通呢? 这个问题让董书恒很困扰。 他带着这个问题去问魏源。 魏源反问道:“你光是担心宗族势力,只是你有没有想过普通的百姓为什么不直接跟官府沟通呢?” 董书恒这才发现自己是钻牛角尖了。 长期以来,老百姓不愿意主动跟官府打交道。 是因为历朝历代,官府都是高高在上的。 他们是皇帝派下来管理百姓的。从来有哪个官府说自己是来为百姓服务的。 对于官府做的事情,普通百姓大都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除非涉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对他们影响极大的那种,他们才会站出来。 他们依赖地方士绅,地方士绅也一直都是以百姓的代言人自居。 仿佛,他们所说的话就是百姓的心声。普通百姓也习惯了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都是依附于这些士绅生活。 百姓们并不是没有情绪,只是他们更多的时候的选择隐忍。 这是一群非常善于隐忍的族群。 不过他们爆发的也非常厉害。从来没有那个民族历史上爆发过那么多的农民起义。 而且还是规模巨大的那种。 “书恒,不要着急,等到用我们的教科书教育的这一代人起来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成为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不过他们却不需要找别人代言,他们都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那个时候也不用在担心宗族的cao控,因为大家都学会了自己思考。我们设置了那么多的课程,不就是教会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吗?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国家才会充满活力。” 果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的魏源,还是从教育的角度给他阐述了这个问题。 “老师,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都走进工作岗位了,不知道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董书恒说道。 淮海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 其中有很多都是进了官府任职。 随着书院的学生进入官府越来越多。 董书恒希望他们能够为复兴军的官僚系统带来一些改变。 他一直在关注着这个方面,也让专人在帮他调查。 这些书院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比那些原本秀才举人的能力更强。 但是他们却更有思想。 他们在书院的时候接触的东西都非常的广泛。 魏源本身就是学贯中外的大家。他深知学的越广,眼界越开阔,思想也更加开放。 这样的人才能够脱离狭隘,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 PS:再次五千加的大章送上,求月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