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五五章 要打仗了 (第2/2页)
大都是董书恒送给他的。 这些人自然是将复兴军那一套给带了过来。 对了,那就是大建农场! 这里除了印第安人,自耕农的数量很少。基本上都是大庄园。 但是这里的人口有限,土地开发的效率很低。荒地随处可见。 只有一小部分的土地给开垦了出来。 一开始东华沿着埃内河和乌鲁班巴河很容易就能够圈到大片的土地。这里只有少量的白人庄园主。 东华公司大部分时候都是用赎买的方式将这些白人给支走,收回这些土地。 出了建立农场之外,东华还给手下的人分配土地。 那些正规军的士兵,包括印第安人都能够分到土地。他们构成了胡宁的自耕农。 另外在高原之上的草场,则分配给了印第安人放牧。 自从华人将驼绒的制作技术传过来之后,羊驼的价值越来越高了。 董书同准备的将羊驼当作今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做。 就在前一段时间董书梅和刘清北率领的外交使团来到了秘鲁。 书梅专门偷偷溜到东华城与几年未见的大哥见面。 最后离开的时候书梅还留人在这里建了一个驼绒的工厂。 正好让东华城的妇人们找到了一个活计。 羊驼除了拖东西、提供rou食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功用。 刘清北因为身份的原因不能离开利马。 所以只能在那里与董书同会面。 两人交谈了很长的时间。 刘清北向董书同介绍了现在国际上的形式,介绍了复兴军现在的发展情况。 还传达了董书恒对秘鲁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 这次会面之后,东华的发展脚步突然加快了。 手下是东华公司开始在秘鲁,甚至是周边的拉美国国家扩张。 东华公司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劳动力,还有稳定的劳动力来源渠道,发展的非常迅速。 东华的农场开发也卓有成效。华人带来了现进的水稻种植技术,非常适合在东部平原地带种植。 这里的地处热带,水流丰富,是很好的水稻种植区。 农场中的农作物种植出来后,会卖到的西边的利马。 胡宁这里刚好的卡着连接东西的通道。 从这里到利马的交通更加方便。 利马的农产品市场几乎被胡宁地区所垄断。 但是这触碰到了东边那些庄园主的蛋糕。 农场粮食的丰收,也让东华的高层信心大增,这意味着他们收下能够养活跟更多的人了。 胡宁的山地确实有些贫瘠,还是东边肥沃的平原地带好呀。 这里河流都是从安第斯山脉中流出,水量非常的稳定。 东部农场的成功,让东华将视角转移向东边的拉蒙塔尼亚平原。 但是这里的土地很多都被庄园主给圈占了。 虽然,因为人手的原因,他们并没有对那些土地进行深度开发。 但是他们有秘鲁政府发放的文件证明。 双方一个想要东边的土地,一个看不惯东华抢了他们的市场。 很快就有人找到东华公司建立的农场。 一开始,这些庄园主就让董书同的人退出农场,交还土地,甚至还让董书同他们支付土地的使用费。 农场的华人们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开垦的土地自己还就不能种了。 印第安也是义愤填膺。 这些土地往上数三代全部都是印第安人的。 官司先是打到了利马,但是秘鲁的政府选择了袖手旁观。 在的总统何塞代表的可是那些大矿主的利益。 现在东华的印第安人与华人相处的很融洽。 董书同和珠穆也通过那些祭祀在印第安人种宣传他们是殷商后裔,是几千年前从西大陆来到美洲的。 祭祀甚至还从以西印加帝国的遗物中找到了证据。 印第安人和华人是一个祖先,这样的认识在东华已经深入人心。 就连那些迁移过来的华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董书同还在东华推广使用汉字、汉语,鼓励那些华人的移民与印第安人通婚。 此举大大增加了东华的凝聚力。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东华的手中已经拥有了四个山地步兵团,两个骑兵团。常备军的数量达到了一万多人。 要不是顾及到开发的需要,军队的数量可以更多。 国内送来的移民基本上都是青壮劳力。很多都经过了民兵的训练。 可以说这些人随时可以变成军队。 不过董书同没有大肆扩军。而是跟复兴军一样藏兵于民。 控制常备军的数量,大力发展民兵。 但是刘清北走后,这种缓慢而低调的发展状态改变了。 首先是军队的数量翻了一倍,其次是军队的训练明显增多。 大家都知道要打仗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