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六章大战起乱军心  (第2/2页)
:“大将军,你这么说,我的心里就有数了,你就放心吧!    就算我死了,这话,也传不到第三个人的耳朵中!那我先告退了。”    韩成点头示意。    待赵孚走后,韩成对着屏风后面,柔和地说道:“沮长史,出来吧!”    沮授边走边笑道:“嗯,此计效果不错,一切尽在我的意料之中。”    ......    青州成了袁绍的地盘之后,袁绍派人统计了一下,整个东莱郡,大概拥有六十万的人口数量。    若除去各种因素,按照正常的从军比例—三十取一,来算的话,东莱郡的从军者大概有两万人左右。    这两万东莱郡人士,袁绍不可能将他们全都带到这渔阳县城下。    就按照一半的数量算,在这渔阳县城下的东莱郡籍的袁绍军士兵,大概有一万余人。    但由于各种原因,‘白虎军’捎回的家信只有五千余封!    如何利用这五千封家信,是一个不太容易的问题。    若一股脑的都放出去,对袁绍的大军,也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此时的渔阳县城下的袁绍军,大概有十六七万的样子,就算有五千人因为思念家乡而成为逃兵,对大局无碍。    这并不符合韩成和沮授等人预期。    于是乎,智力超群的沮授便想出了一种极其高明的计策。    在第一天,放出十封家信;在第二天,放出五十封家信;在第三天,放出一百封家信;在第四天,放出三百封家信;在第五天......    总共用十天的时间内,将这五千封家信全都放出去,并且一天比一天多。    这样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这些家信全都被袁绍派人给集中收缴起来了;    第二种结果,这些家信流落到袁绍军东莱郡籍的士兵的手中。    若是第一种结果,那就再好不过了。    沮授便可立即令手下的文人,加大‘家信的创造力度’,并在以后的五天中,创造并放出五万封家信。    反正袁绍已经派专人将这些家信收集起来了,至于这些家信是不是真的,就无所谓了。    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行。    当如此大数量的家信到了袁绍手中,就算袁绍将这些家信在拿出去。    那个士兵会相信这是真的?    五万封家信,也就是五万名士兵,任袁绍能力再高,也挡不住士兵逃跑的路。    这就是阳谋,光明正大的谋,让袁绍自食恶果。    若是第二种结果,也很不错。    首先,可以向袁绍军的士兵们传达一个信息:“在青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盘属于奋武军了。    一开始是一县之地,然后将是几县之地,一郡之地,几郡之地......”    然后在令人在冀州传布假消息:冀州失守了,青州守不住了......    当这些假消息传到袁绍军中,军中必然大乱。    因为这些消息的真伪,袁绍军士兵是无法判断的。    但这些家信的真假,他们还是能判断出来的。    信的收信人具体到每个士兵,但信的开头,可是每个士兵的小名,什么二狗子,狗娃子的。    虽然名字粗鲁一些,但也亲切一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流言配合‘铁证如山’的家信,让袁绍军的士兵如何不信?    这便是沮授计划的第一步—‘乱军心’。    ......    上兵伐谋,能用计谋取得胜利,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谋士的最大特色。    奋武军出招,袁绍军便接招破招。    实话实说,沮授的‘乱军心’之计,让袁绍头大的要命。    这些家信,到底是拦呢?还是不拦呢?    虽然袁绍选择了不拦,但心里十分慌张,而且坐立不安!    因为袁绍知道,奋武军不会这么轻易地结束的,定有后招。    但后招是什么,暂时还不知道。    正在这时,袁熙来到袁绍的大帐内,对着袁绍说道:“父亲,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我冀州内部,已经传出流言。    若再配合这些家信,我们必败无疑啊!”    袁绍看见袁熙,仿佛看到了袁谭一样,心中是怒火中烧。    大声地吼道:“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都是袁谭这个不成器的东西,竟然丢掉了青州的一郡之地,才让我处于如此被动的地步!”    袁熙心道:“父亲啊,你这可就有点冤枉大哥了!那种情况,你上,你也会丢的!”    但嘴上只能说道:“父亲,这些都不重要了!当下是想办法破除此计才是。”    袁绍听后,说道:“那你还站着干什么?不赶紧将许攸军师请过来?你行吗?”    袁熙心道:“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说了!有火就会冲我发,我这个儿子,咋这么悲催呢?”    但还是听了袁绍的话,还是乖乖的前去许攸的营帐,求许攸出谋划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