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  (第2/6页)
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这都是典型的看图说话。    有的是正视图,有的是侧视图,所以才有‘一足’、‘一目’、‘贯胸’之类的诡异描述。    另外,特殊的重要的东西,在图上画的特别大,比如‘有大人之国’,不是说这个国里都是巨人,而是说在图上,画这个人的比例尺,比其他人要大很多,以凸显其重要性。    昆仑墟在图上,应该极度显眼,画得特别大,为的就是突出各种细节,所以说它高万仞,方圆八百里。其实是看图说话者,根据整个山海图的常规比例尺,换算出来的。    但奈何,昆仑作为奇观,根本没按照常规比例尺来画……画得比旁边的山都还要大很多。    原因就在于,这是画图者心目中的圣地,整个部族的核心,所以画得极度雄伟。    我再重申一遍,这里我说的是主流对昆仑的解读,是反驳我自己的。不要有人说‘诶,你不是说上古不信神吗,山海经记载很理智吗?’    首先,正经解释,那么山海经一定是一本‘巫史文献’,还是有迷信、神化之处的。    其次,我没说古人不信神,只是不迷信野神,不是西方那种宗教信仰。    ‘帝’就是老天爷,是唯一且至高无上的存在。    我认为,华夏古人以祖先为神,本篇番外抛去外星人和电器的说法,所以神的正经解释是‘祖先’。    伟大的祖先死后为神,这就是上古华夏对于神的理解,和你们从各种中看的所谓神明,完全不是一个文化。    《礼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我们的文化,是有‘鬼神’的,但不是自然神,而是人封的。    人居于天地之间,死者归土为鬼,归天为神!    鬼就是普通人死掉的形态,直系后嗣祭奠。甲骨文那个字写作‘田下埋个人’,这既是‘归土’。    神是大功绩者死后被封的,叫做‘归天’。比如四季四极之神祝融、蓐收、枸芒、禺强……之类的……天上星宿,风雨雷电,通通都是人死后化为的神,或者是某种图腾的具现化。    往往是发明创造了什么为民造福,或是整个氏族的血脉始祖。    比如最早的太阳神应该是羲和。她制定了太阳历法,发明了十天干,也就是‘十日’。死后人们根据功绩,封她为太阳神,说羲和驾车扬鞭从东方汤谷、至西匆匆疾驰,从崦嵫山落入虞渊。每天日升日落,都是她干的。    这其实就是根据功绩,而在死后给了她一份在天上的工作……    神不是光享乐的,而是有工作的,是什么神,就要干什么事。    祝融的功绩是‘铸熔’,,当然也可以说是‘大而光明’,总之是火正,主要是制造兵器和燎祭,燎祭即是燃起大火祭天,属于大神官。    死后被当做南方神、火神来祀,职责是镇守南方,掌管夏天,同时还是灶神。    上古之人认为的神,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神,完全不是一回事。    各种天上的秩序、事物,都是祖先死后去执掌、运转。    运转天象自然的叫‘神’,运转水土山川的叫‘祇’,没有这种运转权的叫‘鬼’。    周人信奉昊天,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会把昊天认为是神,但其实不是,昊天是帝,超越了神。    ‘昊’这个字也不是太阳神的意思,其实是象形‘天上的一只眼’,即北极星,古代叫‘帝星’,它是‘天的中心’,我们都是天的子民。    帝是至高意志,神是受人纪念的死去的始祖,而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山川自然神,上古并不叫神,而叫‘祇’。    一切神祇,都是围绕着帝转的。    帝、神、祇、鬼、人,这五层概念,就是古人的巫信仰祭祀体系。    且神职之间,没有什么强弱高上之分,都属于‘神’这一阶级,都是为至高意志工作的。而有强弱的,只是部族氏族之间。    扯远了,言归正传。    理解了什么是帝,什么是神。那‘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到底是什么,就脱口而出了……宗庙。    当然,用这个词不准确,那应该是国之重地,同时还祭天的,主要是配祀上帝的,我们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明堂’。    昆仑面有九门,应该是平均分配在四面,每面两扇门,还有一扇门是正门,处于正面的两扇小门中间。    这个格局,和后来封建王朝的皇家庙堂是一样的。    有三个面是两门,其中坐北朝南的正面,即南门有三门,旁边两个小门,中间一门最大,是祭拜出入的地方,只在特定时候开启,平时修缮维护,不可以走正门。    其实很多王朝的‘都城’,也是类似格局。    ‘门有开明兽守之’,这更明显了,和后世庙堂宫殿门上装饰的‘铺首’,或者门前摆放石狮子,是一类东西……就是镇门兽的意思。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则是指每扇门前都有一口井,上面用玉石为槛给圈住。    这也是一脉相承的装饰风格。只不过现在很少看到‘玉槛’,都是石槛,木槛为主。故宫里现在还有很多石槛围着的井,总之是一种风水布局。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还种了树,巨大的树,又粗又壮耸立在那,可以说风水布局、景观布置得非常讲究了!    这座建筑,耸立在‘八隅之岩’上。隅:方形的角落。    八隅之岩,就是八个方角的巨型岩石……这明显是个人工雕琢的基址啊。    也就是说,这座明堂,搭建在一个八角高台上的,这个地基不是个简单的正方形,而是两个长方形十字叠加构成的‘八角形’。    如此,整个昆仑墟的格局,异常清晰了。    它就是一座地位崇高,建在八角高台上,有着九井、九门、镇门兽、巨型景观树的明堂。    你们可能会说了,它不能是个‘都城’吗?一个文明建立了一座九门大都城,是一大片地区的古国中心。百神都住在这,号称上帝在人间的居所。    是,这么想也说得通。但首先,都城的概念很晚,就连商朝的王都,都只叫‘大商邑’。    ‘都’这个概念,至少在周朝以前,应该都只是专门用在‘上帝’、‘天神’的居所上。    后来引申出新含义:祭祖的明堂在哪,哪就是都城。于是就有首都的意义了。    昆仑墟‘帝之下都’、‘百神所在’,可见是个专门祭祀‘祖先、天帝’的场所。    里面住的不是人,是神,是先祖之灵……所以,它只能是‘明堂’。    东汉的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曰:“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庙之礼……”    “生者乘其能,而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    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论其功而祭……这都说得很明白了。完全对应帝之下都,百神所在。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地方。    在泰山历代皇帝封禅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