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大战前的准备  (第1/1页)
    荒田大开垦,从前这里是无法种植庄稼的荒郊野岭,现在杨浪引入了抗寒的小麦,都将会成为沃土!    如何开垦荒田?    首要用上的就是耕牛,这些杨浪都早有准备,草原上源源不断的提供,足矣支撑杨浪的大规模开垦活动。    牧民们主要的牧畜,已经从羊变成了牛与马。马被军队收购,牛也是被农民收购。    为了开垦的顺利,杨浪搞出来了曲辕犁,这种要唐朝才会出现的耕地利器。    光有曲辕犁还不行,这个时候的牛可没有后世那么听话。一头小牛要从小就跟着母牛在田里耕作,持续好几年,直到把牛的脾气磨平,直到懂得主人的鞭子和口令后才能成为合格的耕牛。    然而,在杨浪这里,完全不需要那么久。一个时辰就能让牛学会跟着主人的绳子耕田。    办法很简单,给牛穿鼻子。穿了牛鼻子后,人一拽牛就会往前走。    大规模的畜耕作,要等到汉时代田法才行,但杨浪一力推动之下,上谷郡早已得到了推广。    人工效率提升了数倍的同时,产量更是增长,因为杨浪把后世精耕细作的概念告诉了百姓。    当然,精耕细作这仅仅局限于各家农户的一亩三分地,军中屯田,还是要用代田法大规模耕种的。    农耕之事,上谷已经是鲜明的例子,直接复制粘贴到渔阳郡就是。    长城下的军训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三千募军,五千兵役,十多天的功夫已经训练的初有端倪,相信再有十来天就能达到目的。    也就是在此时,杨浪已经一路南下,抵达渔阳郡的最南端,五十里渤海岸。    五十里渤海岸上,聚集着数千户渔民。    另有大河自北向南,一条从渤海直通北境长城。    杨浪就是乘坐木筏下来的,三百里水路,两日抵达,比之骑马还要快些,当然这是顺流。    在这名为沽水的大河入海口,五百多服役人员在此劳作,修建杨浪所指定的那个码头。    以沽水为动脉,海产可以北上送到草原,牛羊rou也能送到内地,对于杨浪所辖两郡,有极大的利好。    两郡人口稀薄,杨浪刚招募三千人,对于这里来说已经触顶了。    再征兵员,便会影响生产,不利民生。    所以,杨浪在没有大变的情况下,是不会再进行扩招的,况且嬴政也就给了自己一万多额度,现在也已经满了。    但为了应付不时之需,杨浪推行了藏兵于民…    这在草原上已经实行了,每月,牧民家里的男人都会被召集起来,训练三日,名义上以备不时之需,防范胡人。    一月三天,一年就是一月,牧民们本身就精于骑射,一年时间下来,恐怕不会逊色于胡人骑兵多少。    农人有固定的兵役,长城下的五千人,可以把他们看作第一批预备兵员。    另外还有渤海岸上,这些通晓水性的牧民们,杨浪也有同样的打算。    杨浪开始给他们找事做,比如去建造楼船,比如替代士兵巡检河道,游曳海面。    不用整天吃鱼,能有饷银和粮食吃,他们自然是一万个情愿。    亦兵亦民,正是杨浪的最终目的。    既然人口限制了军队的发展,那就把职业军人做精,做良。同时最大程度的发展预备军人。    ……………    ……………    三个月后。    军训演武完毕。    十多万亩荒地尽数开垦完成,渤海岸上,沽河入海口,燕地一所前所未有的大码头建成!    “这就是我的军港啊!”杨浪轻笑。    秦时水师,皆为楼船。    杨浪从长城那边调来了一千新兵,并且广泛招募渔民劳作,造楼船!    郡内可用大河仅有一条,但渤海环绕,河流异常广泛,且比邻渤海,想去哪里不成?!    “就是这种楼船!”杨浪说道。    外表上看,稀松平常,与大其他楼船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主要还是在作战上,还有大了不少。    杨浪把隋唐之际的五牙大船上,能够嫁接的部分都嫁接在了上面。    如碎船石,还有八牛弩。    这个时代铁器也刚出现没多久,很多方面是不能同大半个身子都已经迈入资本主义的宋朝相比的,各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在神雕世界里,那些大炮,巨轮,火枪还是别想了,根本不可能。    那么能做什么呢?    可以把隋唐之际的东西拿过来用,还是可以的,比如曲袁犁,比如五牙大船。    当然,杨浪也可以开发火药,但是仅仅局限可以投掷的炸药包,枪炮还是不用想了。    在这个时期,想要在天下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规规矩矩的训练出一支步军与骑兵才是正经,当然,如果有水师那就更好了。    第一期,是五艘楼船。    这一千名步军,期年之后恐怕也会蜕变成水师。    单子下给他们了,杨浪不再停留,返回渔阳。    渔阳比沮阳人多,相比之下,更富庶,更靠近大海和长城,所以杨浪决定把老巢搬到了渔阳。    ……………    ……………    渔阳城里,最高规格的建筑里,住着一个女人。    杨浪的女人,也是杨浪在这个世界第一个女人。    从前是宫女装扮,素面朝天,如今晋升为都尉夫人,一身绸缎,稍微装点一二,就不知比那些深宫妃子艳丽多少。    且已为人妇,在杨浪的滋润之下,更有诱人的韵味。    “小月,跟我到这寒凉之地,真是苦了你。”杨浪卸下军装,握着那双嫩指。    “小月能常伴夫君身侧,便已经是三世修来的福分了,岂敢…”    “好,我从海边回来,给你带来一些鱼…”    因为杨浪的出现,上谷郡无论是军中,还是民间,都出现了炕,这一很多年之后才会出现的取暖神器。    上谷渔阳之地,地处河北之被,现如今春夏秋也就罢了,冬天实在难挨…    杨浪算是发现了,中国人是越往前翻,越禁冻…    这年头,棉花都没有……    始皇帝能把长城推到草原上,真是奇迹,不得不佩服华夏族的毅力。    第一批的棉花已经收了,全部做成了军需,被子,统一制式的军大衣。    军队是首先要满足的。    第二批的棉花也种下了,足足一万多亩,很大一片,当然是军中屯田。    士卒们根本不会想到,杨浪会要打到什么地方!    快了,等第一批骑兵训练出来,临出征之前再给他们配上马鞍,配上马镫…    还有,馕!    馕啊,绝好的军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