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129章 驭下之术 (第2/2页)
好像也是黄埔三期毕的业,比段逸农的黄埔六期资格老多了吧?” 徐铁成笑了起来,“就是因为段逸农资历浅,常校长才用他做情报处处长啊!这样段逸农的权力根源就来自于常校长,他只有紧紧依靠着常校长,才能够压制住情报处内的那些资格比他老得多大佬,才能够跟曾恩徐的党务处、茅庆祥的军委办公厅机要室等情报组织相抗衡!” 听徐铁成说到这里,林江北脑海里忽然间闪过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大太监魏忠贤。虽然他和段逸农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一点非常相像,那就是他们手里巨大无匹的权力都来源于皇帝和领袖的宠信。 一旦失去了皇帝和领袖的宠信,他们就什么都不是。 正如魏忠贤一样,在宠信他的天启帝驾崩之后,手里的权力立刻土崩瓦解,面对着崇祯帝的清算,竟然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这样看来,常校长驭下的手段还真是厉害呢! “当然,”徐铁成继续说道,“常校长选用段逸农出任情报处处长,除了段逸农资历浅,好控制之外,段逸农本人对常校长的忠心以及超乎常人的能力也占了相当大的因素。不然资历浅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他段逸农呢?” “徐叔叔,”林江北沉吟了一下,说道:“有一件事情我弄不大明白。常校长既然认为段逸农资历浅好控制,为什么会同意他出任浙江警校的特派员,并任由他培养出大批的嫡系出来,以至于在情报处出现了可以和常校长的黄埔系相抗衡的浙警系呢?” “常校长之所以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段逸农这样做,是因为常校长知道,要想搞好情报工作,就必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情报人员出来。但是常校长要顾虑到黄埔系老部下们的观感,不好主动去做,正好借着段逸农的手来完成这个工作。” “但是一切都有一个度,现在常校长认为段逸农通过浙江警校培养出来的情报人员数量已经能够完成情报处的工作了,再多就会影响情报处内部的势力平衡,自然要把权力从段逸农手里收回!” “另外一个,常校长也正好接着撤并浙警警校的机会敲打一下段逸农,目的是警示其他人。否则其他人都想段逸农一样,个个都想建立一所‘小黄埔军校’来培养自己的嫡系,党国岂不是乱了套?” ———— 感谢书友韦周桥、东北风三级的慷慨打赏,感谢书友们的推荐票支持! PS:有书友认为林江北在获取日本密码本之后被升为少校有点太早了,认为这个时候军情处的校官还是很值钱的。还有书友认为徐铁成给林江北一个中校是太扯了。我这里统一回答如下: 第一个真实的例子。 军统四小杀手之一的白世维,字子廉,东蓬莱人,在北平已落户多年,黄埔军校七期毕业。 1931年”九-八蛮“后,他被派到河北抚宁县任党务宣传员,兼临榆、抚宁民团教官,组织了1000多人的民团,袭击长城沿线的日军,后来受聘为东北义勇军第27路军司令,当了8个月无粮、无饷、无补给的义勇军司令。 1932年成为”复兴社”特务处北平站的特务,担任北平站的资料员,化名”刘诗白”。 1933年五月,刺杀张敬尧成功后,时年24岁的白世维受到嘉奖,升为北平站行动组组长、中校军衔,并被保送到中央陆军军官大学深造。 林江北缴获第一份日本密码本,制裁2号鼹鼠,任何一个功劳都可以比肩白世维,前面给个少校,后面给弄一个保安处中校参谋,都不为过。 第二个例子。 则是中统分子蔡孟坚,因为1931年的在武汉破获了针对常校长的刺杀行动,到庐山晋见常校长,老常特地偕夫人一起接见,听了蔡孟坚的汇,常校长大喜,当即发出“手谕”,晋升蔡孟坚为武汉行营少将参议。 25岁的蔡孟坚,参加工作仅两年,就从一个“新大学生”成为国民革命军少将。 作者菌之所以敢给林江北少校、中校,是仔细研究过当时的历史材料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只举这两个例子,说明作者菌不是无脑乱写。 另外又很多读者留言问书中人物的历史原型。这个在书评区不好一一回答,请大家加入读者群,作者菌专门解答。 读者交流群群号:64435627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