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回 豢龙院 (第2/2页)
别人休息,被黄巾力士用遁龙桩锁了七日七夜,终于老实了,只是还不睡觉。” 玉帝说:“有趣!让他也下界吧。”这小醒龙到杭州临安投生。 …… 且说黄巢要杀传能,传能说:“主公饶命,我说投降乃是金蝉脱壳之计。” 黄巢说:“你且讲来。” 传能说:“此时如果朝廷得到我们将要撤兵的消息,必会下令追击。各节度使等到我们撤退时,也乐得追杀,以立战功,沿道州县也会趁机截杀,那时我义军处境岂不危矣。” 黄巢将剑还鞘,说:“你说的有理。计将安出?” 传能说:“天平军节度使朱宣是兵变夺权,此时急于向昏君立功,不如向他投降。其他节度使听说我们正在招安,必会按兵不动,观看形势。” 黄巢与众将商议,命傅道昭为特使,到朱宣帐中请降,命毕师铎带三百人留在城中,诈称义军大队。 傅道昭为人精明,善于口才,果然让朱宣中计,朱宣向朝廷上奏章,说黄巢愿降之事。 王铎等各路兵马巴不得不打仗,见黄巢要投降,也乐得不出兵。 朱宣奏章到了长安,唐僖宗大喜,也不顾大臣中的反对意见,下诏封黄巢为右卫将军。 朱宣高高兴兴来到阳翟,发现义军早已撤走,傅道昭、毕师铎也不知去向。 黄巢此时带领义军已到了江州浔阳,在山中扎下营寨,黄巢带众将去勘探地势,见长江浩浩汤汤,苦无舟船可过。 正在发愁,有人报柳彦随求见,黄巢惊喜非常,将柳彦随唤来。 …… 原来抚州城外,柳彦璋被马镫缠住脚,马惊走,柳彦随追去三十里,才追上,彦璋只是重伤,柳彦随将他带到老乡家,隐姓埋名,治好了伤。 二人听说这路义军全军覆没,无颜去见黄巢,信马由缰四处游荡,在一个叫湓浦的地方遇到一伙水贼,要打劫二人,反被柳彦随将头目打死,收了其余水贼,占据了湓浦,如今也有战舰百余只。 黄巢大喜,不追究柳氏兄弟过失,用战舰将一万义军全部渡过长江,又令二柳继续经营水军,与义军互相策应。 黄巢过了长江,中原兵患得到舒解。黄巢带兵杀入浙东,孟绝海、邓天王、葛从周也向杭州进军,寇略两浙州县,人心慌慌。 这一日黄巢带兵已进入杭州界内,在州县中劫掠。 杭州乃是鱼米之乡,太平日久,刺史董昌自知城中兵将难以抵挡黄巢,于是闭城不出,不敢狙击。 董昌命手下募兵使在城中繁华处挂出招贤榜,招募豪杰为将。 灵隐寺边有一地方名叫武林(原灵隐寺一带有虎,叫虎林,后来讹称武林),城中人商贸多在此处,榜文便张贴在此,挂出多日,无人揭榜。 这一日,有个大汉从临安挑着捕捞的鱼到武林来卖。 有几个年轻妇人正在哄小孩玩耍,小孩啼哭不止,这大汉便朝他们看了一眼。小孩子见到大汉,立即停止哭声,妇人看到大汉,急忙把孩子紧紧报到怀中,返回家中,将大门紧闭。 原来这大汉奇丑无比,临安人就用他来给小孩子止啼,这大汉也习以为常,不以为意。 大汉看到榜文,轻声念道: “晓谕杭州军民人等,无论士农工商、甚至贼盗,有能退巢贼者,封五品武官,不愿为官者,赏金五百两。另,如不能退贼,死伤者后果自负,官府不予抚恤。”上盖刺史大印 。大汉哈哈大笑,说“富贵来了”,伸手将榜文揭下。 看榜的小卒将这大汉带到刺史府,董昌见此人,吓了一跳。见此人 身高有丈余,眼竖睁豹目;远看如鬼魅,近看像魍魉;愁坏吴道子,甩笔不能描;相貌虽丑恶,隐隐有王气。 董昌问:“你是何人?” 大汉说:“我乃临安人士,名叫钱镠,打渔为生,自幼也学些文武。如今黄巢sao扰杭州城,我愿退贼。” 钱镠正是小醒龙转世,他是后来十国中吴越国的创建者,此处略作交代。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石镜乡钱垄坞人,其父名叫钱宽,打鱼为生,其母水邱氏生他时,家中红光炫目且闻兵马之声,钱宽见其貌丑,认为他是为不祥之物,欲投之于井,幸被祖母阿婆留住,取名就叫“婆留”,等到长大,改名为钱镠。 临安里中有大树,钱镠幼时与群儿树下嬉戏,钱镠坐大石上,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 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明以捕鱼为业,阴以贩盐为盗。 董昌说:“我给你五百兵去退黄巢可好。” 钱镠听说黄巢有一万人,心中暗骂刺史不厚道,五百人怎能抵挡万人,不过也不能让他小瞧,于是答道:“刺史大人,我只要二十人足矣。” 董昌大喜,挑选了二十名精装士卒,又给钱镠一套上等盔甲,牵来一匹精壮大青马。钱镠又选了一杆大枪带领二十骑出城去找黄巢。 城中人议论纷纷,有的说钱镠二十一人是以卵击石,必死无疑;有的说,黄巢、钱镠都是长相奇特的人,都是丑的被父亲丢弃的人,奇人相逢,胜负不可料。 究竟钱镠能否战胜黄巢,且看下文分解。 牧龙子言:这回书借助老苍头和罗公远之口叙述龙的来历。 罗公远原名罗思远,史书中有记载,《新唐书》中说:罗思远,能自隐。帝(唐玄宗)学,不肯尽其术,试自隐,常馀衣带,及思远共试,则验。厚锡金帛,然卒不得。帝怒,裹以幞,压杀之。数日,有中使者自蜀还,逢思远驾而西,笑曰:“上为戏何虐也!”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不是唐玄宗荒唐就是记史写史的荒唐。 陈抟在本书也会出现,赤须龙也会转世成赵匡胤,二人以华山打赌。 关于临安地名的由来,有人说是南宋建都时所取,有“临时苟安”之意。实际上,临安地方自西晋太康就已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