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八章 因为你有梦可做! (第1/2页)
正如苏景所认为的,优秀的作品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手中最有力的武器。 《正气歌》原本就是古今传唱的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如今再由苏景谱上新曲和老苏倾情演唱,顿时就把大部分国人植根心底的那一段记忆和热血唤醒了过来。 至少就当下的尿性而言,无聊时哼歌的人很多,但默诵诗句的终究还是太少了。 不是说《正气歌》被遗忘了,相反,和很多先贤圣典一样,它一直占据在华夏人的记忆中,没有被遗忘,只是下意识忽略了。 如今新瓶装旧酒,换上一个包装,这首名震千古的经典之作,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晚会之后,《正气歌》在网络上的热度急速飙升,正如有网友所言,“与其说这首歌引起国人的共鸣,不如说在这首歌里,国人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几天之后,热度退去,苏景把要回南都加班的宁希竹送上飞机后,便开始了繁忙且充实的学习生活。 跟傅老取取经,蹭满帕博教授的课,又通过高兴的关系,登门拜访了几名传统乐器的大家。 同时,帕博教授沟通的专家团队也很快来到了华夏,对苏景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检查,并拿出了一份恢复训练方案。 帕博教授和由老苏与音协几位前辈、央音几位教授组成的华方音乐家团队审核后,结合自身大半辈子的经验,一致认可这份方案有很大可能会加快苏景的恢复进度。 如果说任由苏景自己练习,可能需要十年八年,但有了这份方案,这个时间至少能提前个一两年。 虽然时间确实是长了些,但总归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毕竟有些人荒废了十年,就真的是废了,而苏景起码还能看到恢复巅峰的微弱光芒,哪怕这个时间很长。 从这方面来看,苏景依然是那个幸运儿。 当然了,前提是苏景要坚持不懈。 而这个专家团队也引起了音协和央音的极大兴趣,经过沟通,华方也组建了一支团队,跟着这支意国来的专家团队取经学习。 十一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北方已经进入了冬天,南方的白天还是艳阳高照,只有晚上凉风吹过,才有一点点寒冷的感觉。 所以在南都的街头,经常能看到穿春装的,穿短袖的,穿秋装的……擦肩而过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看对方的眼神像看傻叉似的…… “苏景今年不回来南都了吗?”昨晚在这里过夜的唐巧灵问宁希竹。 宁希竹叹了口气,“大概是了,他说专家团队那边还得观察挺长一段时间的,然后还要春晚排练,就不飞来飞去了。” 这恋爱谈得,跟异地恋似的。 “他要上春晚?”唐巧灵有些惊诧。 “嗯,可以确定了,压轴!”宁希竹笑了起来,一脸骄傲。 “卧槽!就他?” “你别用寻常目光去看他,不管怎么说,他都有以前的经验打底,而且去年中秋不也上了秋晚吗?” “也对哦,他就是一变.态。”唐巧灵一脸若有所思,不过很快就气愤了,“不过我还是替你不值,为了他回来南都,结果还是要过上异地恋的生活。娱乐圈有什么好的,他苏景稳稳当当又不是挣不了钱。” “其实也还好吧,毕竟只是唱歌,你说他要是去演戏,那我就真的受不了。” “倒也是,起码当个歌手,还有不少时间陪你。要是拍戏,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的,而且说不定还要和女演员亲热啥的,啧啧。”唐巧灵嘿嘿笑着煽风点火。 “腿都给他打断!”宁希竹笑道,“反正我是慢慢看开了,你是不知道啊,叔叔,就是苏景他爸,那才叫忙啊,节假日基本都没在家的,电视上还看不到。” 脑子里浮现出国庆联欢晚会上那个军装形象,唐巧灵兴致十足,“苏叔叔唱的那首《正气歌》唱得真好,精气神十足,当时看得我恨不得打一套军体拳。” 宁希竹没有说话,很嫌弃地斜眼看过去。 唐巧灵尴尬一笑,“是夸张了一丢丢。” 大概是连自己都不相信只是一丢丢,所以唐巧灵转移了话题,指着在客厅窗台上晒太阳的猫娘,惊喜道:“看,猫娘这一身白,像不像婚纱。” 昨天才洗过澡的猫娘,纯白的皮毛几乎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在阳光笼罩下慵懒趴睡的样子,如同一幅画卷。 宁希竹宠溺地点头道:“我跟苏景商量过了,等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就抱着猫娘上台。” “就是说,苏景不仅要娶你,还要娶猫娘咯?”唐巧灵吐槽道。 “过分了啊你!”宁希竹把怀里的抱枕向唐巧灵扔去。 而在她们打闹的时候,杭城的梁欣怡则有些小纠结。 入学已经快两个月了,因为重新从高一读起,之前有些淡忘的知识也慢慢捡起来了,所以她的学习压力也不是很大。 让她纠结的并不是学业,也不是自身的病情,而是她写在笔记本上的一首歌词。 一首她想要送给苏景的原创歌词。 对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